本报记者 梁 静
“在瑜伽课程开始前,大家两臂体前平举,掌心向下,吸气用力握拳,呼气再张开手指,开始5次可以缓慢进行,后面10次要快速有力。”日前,在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锦绣苑社区邻里中心十分热闹,社区老年大学的课堂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继续接受教育,充实精神文化生活。银川市着力扩大资源供给,各基层老年大学、教学点遍地开花、茁壮成长,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有“知”有“味”。
陶冶情操
让学习成为最好的养老
唐槐园小区居民蒋海鸥是社区老年大学的老学员,秋季班报名参加了形体舞蹈、书法、瑜伽课程。每周学习3次,她觉得课程丰富,满足了老年人在家门口上课的需求。
自2023年初锦绣苑社区老年大学挂牌成立后,这里就成了周边老年人学习活动的主阵地。在秋季课程招生开始前,社区广泛走访,开设太极、声乐合唱、软笔书法、瑜伽、形体舞蹈等7类课程,并积极招募“社区能人”和志愿者进入教师资源库,以学期制的授课形式向老年人提供课程服务。在此基础上,还为老人们提供老年食堂、健康讲堂等服务。
“这个老师太专业了,性格也很开朗,能很好地带动我们老年人的情绪,大家都很喜欢跟他唱歌。今天我们学了一首《送别》,感觉自己又回到了青年时代。”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书香苑社区老年大学学员赵桂芬高兴地说。
如今,银川市各老年大学不仅帮助老年人丰富业余爱好、充实退休生活,还传递了一种更为积极向上的养老理念,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快乐、愉悦精神。
教研相辅
助推老年教育提质增效
近日,记者走进银川老年大学发现,教室里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多门课程同时开课,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或翩翩起舞,或吹拉弹唱,或挥毫泼墨。老年学员个个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笑容。
“我们坚持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学研究为突破口,重视教学的计划、实施、反馈与总结,使教学工作常办常新、常教常新。学校的课程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能有效激发老年人潜能与活力。”银川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说,针对老年教育,学校优化创新设置课程体系,建立“一中心多辐射”课程体系,即围绕一个中心课程,辐射周边课程,深度挖掘中心课程资源,形成蜂窝矩阵立体式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文化层次、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学习需求,如信息技术应用类,开设了绘声绘影、办公软件使用、智能手机生活应用、手机摄影、短视频制作、无人机拍摄6个类型相互关联的课程,根据课程难度依次为入门、基础、提升3个梯度,符合老年人循序渐进、缓坡慢爬的学习特点,让他们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依托银川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老年大学建设资源,银川市以构架“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老年教育体系为目标,不断扩大银川市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截至目前,银川市共有各层级老年大学(分校、教学点)98个,其中市本级老年大学(分校、教学点)4个、县(市)区老年大学6个、街道(乡镇)老年大学(分校)2所、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86个,共开设教学班790个,学员25560名,初步构架起“家门口”老年大学的雏形。
今年,银川市将“继续扩大银川市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全市2024年民生“十心”实事,投入资金支持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改造建设基层老年人学习活动场所20个,力争在3年至5年实现有“老饭堂”的地方就有“老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