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日前,在光明牧业有限公司宁夏奶业科创中心干净明亮的实验室内,中心负责人张春刚和技术员一同忙碌着。“除了定时视察外还要做好奶源取料、校准、检验等一系列监测工作。”张春刚一边记录一边对身边的技术员说道。
“宁夏奶业科创中心是由中卫市政府、职业技术学校和光明乳业联合组建的公益性技术平台,技术中心自成立以来,引入科技特派机制,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实现技术开发能力的提升。”张春刚介绍,自中卫市“聚才兴业”工程十项行动启动以来,科创中心会同市科技局成功申报并实施了“中卫市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育项目”,通过积极与自治区畜牧工作站、宁夏大学、上海市奶牛研究所、上海奶牛育种中心等沟通对接,引进10名专家,并整合宁夏奶业科创中心现有服务专家2名,组建了12人的奶牛科技服务团队,在中卫市开展奶产业生产实践指导与培训工作,有力提升中卫市奶产业技术水平。
中卫市聚焦自治区“六特”产业发展,以提升奶产业全产业链竞争力为核心,紧盯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打造“黄金奶源之乡”,培育“百亿级”牛奶产业集群,形成了沙坡头区腾格里沙漠南缘、麦垛山、香山北麓,中宁县太阳梁、红梧山,海原县西安镇“一地六区”奶产业发展布局。中卫市奶牛规模养殖场39个,其中万头牧场7个,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100%。上半年,全市奶牛存栏13.34万头,生鲜乳产量34.3万吨。
随着乳业产业的发展,乳业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加,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中卫市通过加强乳业人才交流合作、搭建人才引进平台等方式,不断汇聚人才力量,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奶产业发展是个动态过程,也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行业,人才培养一定要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因此,理论结合实践就非常重要。”提起多年人才培养经历,张春刚说。目前,依托宁夏奶业科创中心DHI(奶牛群体改良)实验室及其团队,针对中卫市奶牛DHI测定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开展了技术咨询、培训和指导。截至7月底,已完成中卫地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数量14.5万个,基本覆盖地区规模化牧场。
中卫市还不断提升牧场精细化管理及饲料质量安全水平,以宁夏奶业科创中心饲料营养及质量安全监控平台、疫病防控及繁殖检测平台为基础,在中卫市开展奶牛饲料营养及繁殖疫控检测工作,针对饲料及繁殖疫控方面所检测出来的问题,研究制订合理解决方案,提升牧场精细化管理及饲料质量安全水平,保证牛奶产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中卫市先后建成光明牧业宁夏奶业科创中心、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海原新希望奶牛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示范中心,建设奶牛人工授精配种网点37处,奶牛良种覆盖率100%。创建自治区级以上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3个(国家级4个)、国家级奶牛结核病净化场4个。参测牧场测定日平均产奶量35.47公斤,高于全国测定日平均产奶量34.1公斤。鲜奶品质优良,达到欧盟标准。
中卫市将不断提高乳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中卫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