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七个妈妈一个娃 六个民族一家亲

本报记者 赵婵莉 郝 婧

“我是回族,我的妈妈们来自汉族、满族、锡伯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在一次演讲比赛中,11岁的果果(化名)谈起多民族家庭时非常自豪。

果果来自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青山街道团结社区青玉巷小区一个“特殊”家庭,这个家庭由6个民族7名“爱心妈妈”组成,她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一个温暖的怀抱,关怀陪伴着果果成长,共同守护着这份爱,让民族团结之花美丽绽放。

结缘:跨越民族与血亲

2015年7月,40岁的刘菊菊任职团结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入户走访时第一次见到果果。说起当时的情景,刘菊菊至今历历在目:“果果在奶奶怀里不哭不闹,眼里没有一丝神采。”

果果当时只有2岁,父亲外出打工长年不回家,母亲生下她8个月后离家出走失联,果果只能由年事已高且右眼失明的奶奶照顾,日子过得异常困难。

201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团结社区向辖区儿童征集“微心愿”。

“我想有个妈妈!”到果果时,她怯生生地说。

看着孩子纯真的眼神,刘菊菊红了眼眶。“我来给你当妈妈吧。”她脱口而出。

社区网格员赵晓华、周莉峰抢着说:“我家离得很近,照顾起来更方便,我来当。”

“算我一个!”下沉团结社区的石嘴山市政协委员胡园也举起了手。

“还有我!果果和我女儿一般大,我来当妈妈更合适!”流动户居民李帮英积极申请加入。

时光流转,爱心帮扶的接力棒从未停过,从最初“微心愿”认领到因工作调动、户口回迁,经过两轮“替补”,果果先后有了“汉族妈妈”刘菊菊、“苗族妈妈”李帮英、“蒙古族妈妈”赵晓华、“满族妈妈”周莉峰、“锡伯族妈妈”胡园、“汉族妈妈”王萍、“回族妈妈”尤月霞。

周莉峰、赵晓华周末相约去果果家收拾家务,帮她洗洗涮涮,有了两位“生活妈妈”的照顾,果果的床单被罩、衣服鞋袜,总是干干净净的。

李帮英经常带着女儿和果果一起玩耍,给她买玩具,成为她的“伙伴妈妈”。

王萍家和果果家隔着两排房,她便借地利之便,隔三岔五上门辅导果果学习,成为她的“学习妈妈”。

从初识到如今果果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全科医生胡园,时常关注果果的身体健康,成为她的“医生妈妈”。

“我们回族喜欢吃粉汤,每逢过节我都会给果果做一大碗,她可爱吃了。”尤月霞特别擅长制作馓子、羊肉泡馍、烫面油香等回族特色小吃,成为果果的“美食妈妈”。

刘菊菊管总,果果叫她“书记妈妈”,她经常让儿子辅导果果学习,给果果讲做人道理,教她明辨是非和保护自己。

在妈妈们陪伴下,果果第一次坐旋转木马、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第一次被“团宠”……

“虽然我们民族不同,但大家都想尽一点绵薄之力,让果果感受到家的温暖。”冬去春来,多年的帮扶中,妈妈们和果果结下了深厚的母女情。

交融:共居共唱团结幸福曲

不同行业和民族的妈妈,原本并不相识,并无血缘关系,却因一个娃相聚在一起,只要是果果的事,大家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慢慢地,妈妈们的交流也多了起来。

2023年冬至,一大早刘菊菊和尤月霞商量,给果果包点饺子。谈话间,刘菊菊陆续接到其他几位妈妈电话,原来大家都有此想法。十几分钟后,妈妈们在社区食堂“集结”。

洗菜、切菜、拌馅料、擀面皮、包饺子,大家共同出力捏出了一个个代表团圆的饺子。

“果果,我们一起煮饺子,吃个团圆饭。”打开家门,看到妈妈们手中拎着的水饺,果果笑得合不拢嘴。

拿碗筷、摆桌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气腾腾的饺子。

“满族妈妈”周莉峰在饭桌上讲起了满族人冬至习俗:“满族冬至叫天令节,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一天也是满族‘狩猎节’,要举行祭祀活动。”

“蒙古族妈妈”赵晓华也抢着说:“我们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蒙古族会在冬至前后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家庭平安。”

“汉族妈妈”刘菊菊、“回族妈妈”尤月霞也相继讲述本民族的冬至故事。

“原来每个民族的冬至相似但又不同,真是民族大融合啊!”果果吃着水饺的小嘴嘟囔着。

屋外寒意正浓,屋内暖意融融。一张简易的饭桌把不同民族的妈妈和一个回族娃紧紧联系在一起,饭桌上“融合”了,各民族习俗也在这里“融为一体”。大家热闹地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品尝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幸福滋味。

像果果家这样由多民族组成的特殊“小家庭”,长达6年的帮扶关爱故事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团结社区成立于1982年,下辖23个居民小区,共有3843户、9506人,其中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占居民8.3%,是一个各民族互嵌式社区。

人越走越近,心越融越亲。如今,团结社区里各族邻居都是熟人,大家聚在一起唠唠嗑、唱唱歌、跳跳舞,有困难了搭把手,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已成为一种常态。

“我们以举办邻里节、百家宴、爱心敲门、最美家庭评选等特色活动带动大家参与进来,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邻里关系团结和谐。”刘菊菊说,通过聊家常、话团结、说变化,加强感情沟通,增进社区凝聚力,把温馨的小家庭“串”成和睦大家庭,真正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落地生根。

安居:基层治理促“幸福来敲门”

“这几天下雨比较冷,上学时记得多穿件衣服。”连日来雨水连绵不断,既是社区网格员又是“学习妈妈”的王萍坐不住了,9月12日下班后,她特意去了一趟果果家。敲开门,看到果果还穿着单薄的短袖,她心疼地抱住果果不停嘱咐。

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网格员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

果果的4位妈妈周莉峰、赵晓华、尤月霞、王萍都先后在团结社区从事网格员工作,她们负责着社区住户的大事小情,时刻关注着果果的生活点滴。她们对果果的爱心帮扶不仅是一次民族团结的融合,更是社区基层治理体系价值的一次生动展现。2016年,已到上幼儿园年龄的果果因是非婚生子女无法入园,得知这一情况后,刘菊菊急了,必须解决孩子户口问题。

查阅资料、了解政策、调查走访、跑派出所沟通相关事宜,正当一切有序推进时,却卡在了做亲子鉴定环节。“果果的父亲长年在外地,孩子有没有上户口我们一直不了解。”刘菊菊回忆起为果果上户口一事感慨颇多,因为缺乏基本信任,果果父亲十分抗拒和网格员沟通,甚至关机消失。但孩子上户这个事拖不得,刘菊菊和其他几位妈妈多次联系、反复沟通,看到非亲非故的她们为了果果如此尽力,果果父亲的心门被打开了,连夜从外地赶回来做亲子鉴定……历经数月努力,果果户口终于办下来了,孩子顺利入园。

2023年的一天,果果父亲高烧躺在家中无法动弹,正好被入户走访的尤月霞撞上,她立即拨打120将其送往医院。“你只管安心养病,其他的事有社区呢。”果果父亲住院期间,社区第一时间垫付了押金及治疗费用,并安排专人照看。考虑到父亲病情已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社区还为父女两人申请了每人每月69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团结社区建立34人“团结之声”群众舞蹈团,搭建了团结文化大院演出平台,果果在“书记妈妈”的陪同下,经常参加社区文艺活动,有时还会和妈妈们同台演出。在一次演出中,果果以一首《我的妈妈们》的演讲深情讲述、真情告白妈妈的爱,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果果成长的背后离不开网格员用关怀和行动传递的温暖。

网格不大,需要步步丈量;网格虽小,事关家家户户。在网格员们日常入户走访中,积极开展困难群众信息采集工作,提升了兜底保障的精准度。目前,团结社区共有34户享受低保政策,13人被纳入大病救助,45人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基层的治理最终要回归到为群众服务的基础上,团结社区是有着41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只有做好服务,让居民安居乐业,才能真正治理好社区。”刘菊菊说。

刘菊菊即将退休,心里最放心不下的还是社区里的“果果们”,她希望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任,让他们在社区享受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幸福生活。

--> 2024-09-19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1095.html 1 七个妈妈一个娃 六个民族一家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