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纳紫璇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从影像诊断到疾病预测,从个性化治疗到临床决策支持,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医疗服务模式,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如何让人工智能进一步为精准医疗赋能?大模型为智慧医院发展提供了哪些新路径?日前,记者采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院长、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院长于广军。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医疗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为医疗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于广军表示,人工智能在医疗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多样,从健康管理到治疗优化,从教育培训到科学研究……各行各业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尤其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正在革新医疗影像诊断的方式,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计算机能够快速、精准地分析各类医学图像,如CT、MRI和X光片,并辅助医生做出诊断决策,提高诊断效率,降低错误概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疾病预测和预防方面,通过分析海量医疗数据,包括个人健康档案、生物标志物、环境因素等,算法可以准确预测个人未来发病风险,帮助医生和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在个性化治疗方案方面,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制定治疗方案,协助医生进行精准手术,并根据患者反馈持续优化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在于广军看来,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的结合是“双向驱动”的。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众多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了显著的商用价值体现;另一方面,创新型的人工智能技术也给医疗带来了新的机会。其中,大语言模型为智慧医院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据了解,大语言模型指使用大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在医疗领域,大语言模型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医学文献、病历记录、教材、字典、指南、著作等文本数据,实现对医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为临床辅助决策提供支持。
“大语言模型与大数据相得益彰,大数据既是人工智能的源头又是应用出口,就医服务和医生助理是其未来两个突破方向。”于广军说,以就医服务为例,大语言模型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生成随访计划,并推送随访问卷,通过智能分诊应用帮助医院实现患者精准就医,并针对不同的患者推送相关医学文章与知识促进患者依从性的养成。
今年4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成功启用国内首个应用华佗GPT技术的智能导诊系统,该系统采用了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科技,深度融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传统导诊系统相比华佗GPT具有三大显著优势:第一,传统的方式只能做选择题,而华佗GPT可通过自然语言交流进行问诊,不仅更加流畅,还可以进行多轮对话;第二,通过大语言模型训练,华佗GPT分诊的准确率更高;第三,增加了语音的输入,患者除了文字,还可以通过语音输入,对于一些老年用户更加友好。此系统上线后,可显著提升就医效率,有效解决患者在科室选择上的困扰。未来华佗GPT在医院的应用场景,除了做智能预检,还会做智能预问诊、专科咨询随访、病案质控等,将把我们的智慧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于广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