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瑞利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近日,记者走进西夏区共享社区,被美妙的歌声所吸引,循声寻找,在社区长廊里,十几名居民正聚在一起排练合唱节目。“合唱团叫‘共享蓝天艺术团’,和我们的社区名一样。”“我们每天都来这里唱歌,大家在一起特别开心。”“我们这个合唱团由多民族成员组成,只要喜欢唱歌,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合唱团就是一个‘活’喇叭,随时唱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好声音。”说起合唱团,每名成员都透着一股自豪劲儿。在共享社区里,有的居民在跳舞、有的在练习书法……看到眼前的景象,记者不禁由衷感叹在这里生活的人好惬意。共享社区辖区常住人口1894户4356人,其中满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居民383人,占总人口数的9%。2015年,共享社区党委与北方民族大学联合探索开展了民族团结创新工作“结亲互助”活动,并打造成为特色品牌。今年71岁的赵淑珍,不仅是“共享蓝天艺术团”的队员,还是社区人人皆知的助人为乐、民族团结进步的榜样。赵淑珍和来自西藏的在北方民族大学上学的格桑措姆结成了“亲戚”。逢年过节或是周末,赵淑珍都会提前准备好食材,把格桑措姆叫到家中,给他改善生活。格桑措姆平时学习紧张,赵淑珍还会买些牛奶、水果送到学校。有一次,赵淑珍给格桑措姆包了饺子送到学校,又怕饺子凉了,就用毛巾把保温饭盒包了又包、裹了又裹。到了学校交给格桑措姆,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快回宿舍去吃,凉了就不好吃了。”汉藏两家的感情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加深,宁夏枸杞到了西藏格桑措姆家的餐桌上,藏族的手工编织围巾围到了赵淑珍的脖子上。尽管格桑措姆早已毕业,但这感情十年来从未间断。工作中有什么疑问格桑措姆会打电话咨询“赵妈妈”,逢年过节赵淑珍会给格桑措姆发去节日祝福短信。“截至目前,共享社区已为20多个家庭、27个少数民族学生搭建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结亲互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共享社区党委副书记高元希说。在共享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比比皆是,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守望相助。
孟志红夫妇居住在共享家园33号楼,两人相知相伴走过了44个年头。几年前,90多岁的邻居黄阿姨夫妇的儿子去世,孟志红夫妇积极主动对黄阿姨夫妇进行“一对一”关爱,探望寻医、送吃送喝成了常态。孟志红夫妇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多年来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不管是维护居住区的公共卫生,还是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方面都起到带头作用。孟志红夫妇认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中的一员,就更应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团结各少数民族居民,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被社区党委和居民推选为附近5个住宅楼的党员睦邻点店长,为周围群众服务,随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区,共享社区党委积极发展民心工程,重点打造了社区“同心联盟”“三区三联三互”“五个一提升工程”“结亲互助”等特色亮点工作。经过不断努力,共享社区先后荣获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充分就业社区”“书香社区”等荣誉称号。2018年,社区获得自治区五星级和谐社区,2021年共享社区党委成为银川市首批命名的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石榴花开籽紧抱,民族团结一家亲。如今的共享社区,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