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当好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历史的“讲述人”

——访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肖生春

本报记者 孙振星

背着专业仪器和采样工具,奔波在崇山峻岭中,行进在荒芜浩瀚的沙漠戈壁里……在许多人的想象中,野外的科学考察工作是辛苦的,但对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肖生春来说,在野外感受自然的伟大与神奇,却让他乐在其中。在庞杂数据中,他找寻到了科研的乐趣与创造知识的成就感。

初心:种下守护环境的种子

肖生春出生在中卫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上世纪50年代初,腾格里沙漠距中卫城区仅十四五公里,沙漠周边村庄、道路经常受到风沙侵害,沙尘蔽日是那个年代冬春季节的常态,严重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出生于农民家庭的肖生春,对农村、树木乃至森林和大自然既熟悉又好奇,要改变环境、守护环境的种子在他的心中种下。

1991年,肖生春顺利考入宁夏农学院,开始了林学专业的学习,也开启了他与环境研究领域的不解之缘。

大学期间,肖生春接触到了大漠戈壁、山川河湖,寄情山水间培养了他对地理学的浓厚兴趣。1996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沙坡头沙漠科学试验站工作。

在沙坡头沙漠科学试验站,每当风沙来时,肖生春不是往房间里躲,而是迎着风沙向前冲,只为了实地观测,获取第一手数据。“那时没有什么防护措施,连口罩也没有,大家眼睛、嘴巴里全是沙子。”肖生春说。为了探究沙漠高大沙山成因、物质来源、形成年代,他在沙漠中做了大量实验风沙地貌研究,用推土机推平了一平方公里的沙丘然后进行实地观测。“推平沙丘后再看这些沙丘如何在自然过程中形成,我们观测发现,推平的沙丘十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态。”肖生春说。这些工作经历,也为他后来的环境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肖生春取得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

耐心:潜心科研执着追梦

多年梦想的持续坚守,一旦梦想成真便会全力以赴。自走上科研之路后,肖生春带领团队成员穿梭于环境恶劣的寒旱之域,系统建立了多个树木和土壤、地下水监测和采样站点,取得了大量一手监测数据,探索和解译了西北寒旱区长时序历史和现代生态—水文—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机制。

长期面对大量枯燥而繁琐的数据与未知的实验结果,科研工作是需要忍受孤独、坚持等待的;为了查找一个数据而“翻箱倒柜”地到处搜索,为了弄清一个现象而进行长期的研究,科研工作是需要“较真”与严谨态度的。

“我的性格是偏内向的,大多时候喜欢自己琢磨一些事情,这样的性格无形中成为了优势,使我能够长时间专注于研究,不易被外界干扰,并始终保持着对科研工作的热情。”肖生春坦言。

在导师的熏陶和带领下,肖生春依托中国科学院科研平台,渐次开展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人地关系的历史地理学、水土资源利用与环境演变过程、荒漠—绿洲气候—水环境演变历史过程重建和驱动机制、沙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黄土高原三北防护林稳定性树轮学评估等研究工作。

期间,肖生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5项,承担和参与重点和面上项目5项;主持“十二五”“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课题2项,作为骨干参与课题多项;承担中国科学院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

恒心:不断探索为筑牢生态屏障助力

西北高寒冰雪,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北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荒漠遍布。西北地区是中国很多河流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肖生春认为,在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水资源及其配置对区域发展有着控制性的作用。水资源的变化会限制城市规模、三产比例,最终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他的眼中,基于重建的寒旱区气候、水资源历史变化数据,可以探究其历史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化等,从而最终为政府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基于多年的实地观测和研究,肖生春告诉记者,面对西部环境问题,存在一些普遍的认识误区。比如,所有的荒漠都能变成绿洲吗?植树越多是否意味着生态越好?肖生春表示,这些问题需要以史为镜,如果把时间尺度放大到百年、千年乃至地质尺度,就会发现历史过程在不同程度上总在重复,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要“敬畏自然、适应自然、道法自然。”这正是他孜孜以求的毕生研究课题。

作为从宁夏走出去的优秀科研人才,肖生春的研究能对宁夏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帮助?他说,就地理特质而言,宁夏国土大致可分为南部黄土高原区、河东荒漠化草原区、中部沿黄灌溉农业区、北部草原化荒漠区和贺兰山区;区域均处于干旱风沙、盐碱和水土流失区。建议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整体上应提升防护林管理水平,促进人工林稳定性,以提升黄土高原区和荒漠区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水资源日趋紧缺态势下,应加强节水灌溉条件下灌区土壤盐渍化治理;贺兰山和宁东矿区生态修复;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应加强荒漠区生态修复与治理。

“回望三十载,聊寄此生尔。曾在大漠几翻车,困陷盐沼数裹足。弱水河畔观叶黄,居延海边探海阔。黄土高原勘林情,贺兰山阙采年轮。唯生存与兴趣使然而。”肖生春慨然道。

--> 2024-09-11 ——访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肖生春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0863.html 1 当好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历史的“讲述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