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吴忠市:厚植团结奋斗沃土 促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本报记者 梁 静

日前,记者跟随“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媒体达人探访行活动,走进吴忠市,聚焦吴忠市民族团结亮点成效和高质量发展新面貌,共同见证各民族群众在这里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产业发展促振兴

景色秀美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古朴民宿、口味独特的大青葡萄……走进利通区白寺滩村,干净整洁又独具特色的村容村貌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近年来,白寺滩村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在农村实施的有效途径让民族团结持续为黄河穿城而过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白寺滩村是利通区传统的农业大村,因阳光充足、灌溉便利、土质适宜,成为栽植大青葡萄的理想沃土,造就了当下几乎“家家有果园,户户有大青”的美誉。为此,白寺滩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产业发展相融合,聚焦重点产业,积极构建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民宿旅游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链条。

“白寺滩村现种植‘龙二大青’葡萄面积近2000亩,亩均产值约2.8万元,已成为东塔寺乡名副其实的‘致富果’。”据白寺滩村相关负责人介绍,白寺滩村依托大青葡萄产业发展,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建成碧玉广场、清凉长廊,打造主题民宿,农旅产业带动就业300余户,吸引区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进一步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教育先行促和睦

吴忠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生共融共治的地区,坐落在这里的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1952年创建的宁夏民族公学,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学校。

近年来,该学院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五个认同”。学校通过“环境熏陶、课程涵养、组织保障、文化浸润”四个途径,打造了“算好民族团结账”、石榴籽家园建设、“石榴花开大讲堂”三大品牌,并通过理论宣讲、课程融入、文化浸润、实践教育等工作,扎实推进“石榴籽工程”建设,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浓厚氛围。

在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各类标语随处可见;在各系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实施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内外各类活动中,开展主题征文、“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学校在潜移默化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民族师生心灵深处。

目前,该校已建成学院“三进”工作教研指导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心、“铸魂”宣讲团、校外基地4个平台,每年开展主题宣讲200场以上,并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7个开展情景化、实践化、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文化润心促和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在同心县传统艺术馆,一幅幅展现着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内容的炕围画为参观者们提供了一个解非遗,爱上非遗的机会。

同心县传统艺术馆创建于2015年,长期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主要展示同心县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民间绘画(炕围画、农民画)传承实践及研发成果,培训民间绘画爱好者,传习雕、刻、绣、编等非遗技艺。

“我们在创作研发中,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赋予炕围画、农民画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据自治区级民间绘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田坤介绍,该馆以本地生产生活场景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黄河流域风土人情等为创作内容,创作了农民画组画《让水》、炕围画《红色茶壶》等作品,通过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形象和中华文化符号,有力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为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同心县传统艺术馆还征集了山西、陕西、福建等全国各地的炕围画、农民画作品,积极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 2024-09-09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80781.html 1 吴忠市:厚植团结奋斗沃土 促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