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莹 见习记者 王春悦
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也是亲子关系最初的情感纽带。但许多父母都对母乳喂养存在着诸多困惑:婴儿哺乳要喂养到2岁有没有科学依据?母乳喂养对宝宝和妈妈有什么好处呢?后期,孩子因为其他食物的吸引,对母乳的兴趣降低,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继续吃母乳?在第33个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护士长方圆。
母乳与辅食要平衡 科学喂养助成长
在该院产科病房里,有一名30岁的双胞胎妈妈陷入了不知如何喂养的困扰之中,同时喂养两个孩子让她手忙脚乱。“不知道自己的奶水是否能满足两个宝宝的需求。如果两个宝宝吃奶时间不一致怎么办?”面对可能出现的喂养问题,这位宝妈感到十分焦虑和无助。
方圆表示,喂养宝宝不仅是妈妈的责任,还需要家庭支持,因为很多时候,爸爸、爷爷、奶奶也都会参与进来。在护理过程中,听到孩子哭闹,家长觉得是母乳不够,可能会优先选择奶粉,而妈妈们也会因为母乳不足产生内疚自责。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在宣教母乳喂养知识时会把家庭照护成员聚在一起讲解,让大家知道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实现母乳喂养成功的一些方法,以便母亲和婴儿及时获得持续的支持和照顾。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婴幼儿最佳喂养方式为从出生到6月龄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到婴儿2岁及以上。6个月之后,母乳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含量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需求,婴儿的咀嚼、吞咽和消化功能也需要锻炼,此时就需要家长在喂养中添加辅食,逐步由完成母乳喂养过渡到以母乳为主、辅食为辅的喂养方式。”方圆说。在添加辅食期间,母乳喂养仍然是营养素和某些保护因子的重要来源,不能完全断掉母乳。1岁以后的宝宝,妈妈还需要提供约400毫升至600毫升的奶量。如果母乳不足,可选择相应年龄段的配方奶作为替代。但无论是母乳还是配方奶,都只是饮食结构中的一部分,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逐渐能够接受多样化的食物,均衡饮食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母乳喂养除了营养丰富,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对婴幼儿建立安全感,有助于增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但大部分妈妈都是职工,产假结束上班后,母婴分离导致母亲出现涨奶、回奶、奶水变少等现象。
方圆介绍了正确使用吸奶器或手挤奶的方式。她说,使用吸奶器,应选择模拟婴儿吸吮模式的电动双侧吸奶器,每次吸乳持续10分钟至15分钟,避免负压过高造成乳头损伤。在储存上,室温16摄氏度至29摄氏度时,4小时为最佳时间,洁净条件下可接受6小时至8小时。母乳的运送也是关键,选择绝缘性好、密封性佳的容器进行运送,过程中要确保母乳处于低温状态,尽量缩短运送时间,确保母乳在新鲜状态下送达宝宝身边。
准确解读哭闹需求避免过度喂养
“大多数新手爸爸妈妈不会正确抱姿,觉得孩子身体比较软,不敢用力抱及姿势不对,吃奶时由于婴儿含接姿势不正确,无法吃到奶水,甚至可能出现吐奶等现象,妈妈们也会感到十分疲惫。”方圆说。抱孩子时体位要舒适,婴儿放在与乳房同一水平位置上,一手托住婴儿肩背部,另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放在乳房上下方,托起整个乳房递给婴儿,用乳头轻触婴儿嘴唇,等他张嘴时,把乳头和至少大部分乳晕一起送入婴儿口内等。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宝宝哭闹也是一种问题。很多新手妈妈一听到宝宝哭闹,第一反应就是宝宝饿了,然后马上用哺乳的方式进行安抚。方圆解释说,实际上,哭闹可能只是宝宝表达自己各种需求和情绪的方式,过度依赖哺乳进行安抚,不仅可能导致过度喂养,影响宝宝的消化和健康,还可能让宝宝养成“奶睡”的不良习惯,影响睡眠质量和口腔健康。
方圆提醒,在婴幼儿喂养的道路上,父母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科学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准确解读宝宝哭闹背后的真正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宝宝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让每一个宝宝都能在充满关爱和科学养育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