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黑蒿山:不能被遗忘的红色遗址

祁国平

北塬村黑蒿山位于彭阳县城阳乡东部,海拔1500米至2000米,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这里却有一段解放军开展大生产、自给自足,与老百姓鱼水之情的故事。

我小时候,就听爷爷、奶奶说过解放军在这里开荒,他们和村民拉着牲口去给耕地、耱地,帮助解放军收割粮食。

我在北塬村上五年级时,每天翻越一座大山——黑蒿山,经过解放军曾经住过的窑洞,看见解放军开垦过的荒地。我的堂姑姑、88岁的祁金莲对我说,黑蒿山原来是一个“关山”,也就是没有人烟的大山,长满了蒿草。1950年,解放军已经进驻黑蒿山了。堂姑姑说,她小时候常常在张家峁盖看解放军开荒,枪堆扎在一起,放在黑蒿山阳洼台(陈志忠家崖背)的平地上,解放军穿着灰色军服,绑着裤腿,拿着锄头,一起轮起来,一起挖下去,还唱着:“大生产呢嘛呵嗨”等。解放军从黑蒿山沟底一直挖到山顶,包括现在罗田玺家的山峁头和陈耀璞家阴面的土地。解放军的手磨起了血泡,被蒿草划破了脚。1951年春,解放军在黑蒿山种糜子时,用锄头挖,撒上种子,用锄头打平土疙瘩后,我的堂叔祁俊山、祁俊申等赶着牲口去耱地。解放军把白面馍馍给了堂叔叔祁俊山、祁俊申等,而自己吃玉米面窝窝头。堂姑姑说,她看到解放军种的糜子长得好的,后来收割了在场里打碾,粮食放在窑洞里。

解放军曾经挖过、住过的窑洞、现在的主人陈志忠对我说,黑蒿山真正有人居住的时候是1952年。他的爷爷陈耀堂原来在甘肃省马鸿宾部队服役,曾驻守武威,解放前才回到老家。母亲段世英是武威市民勤县三雷乡人,曾经见过解放军。陈志忠说,听老人说,在黑蒿山开展大生产的部队是八路军三一支队,但不一定准确。解放军在这里挖了三孔窑洞,高3米多,深10米多,也有土炕。至今保存完好。2008年,陈志忠全家迁至红寺堡区,心中十分惦念着这几孔窑洞,希望能保存好。

曾生活在黑蒿山的退休教师陈志强在电话中对笔者说,他小时候听爷爷陈耀齐说,大约1950年秋后,一个连的解放军驻扎在杨坪村,大约驻扎两年多。

解放军在黑蒿山开荒时,是哪支部队?笔者电话联系了彭阳县政协原主席杨忠。他说,解放军在黑蒿山开荒后约在1954年撤离。当时,还开垦了杨坪村石沟渠等部分荒地。至于是哪部分解放军,他至今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他说,这支部队有可能转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或者宁夏哪个农场,限于没有详尽资料,无法查阅和确定。

笔者查阅了解放宁夏以及甘肃庆阳、平凉、天水时的相关资料,以探究在黑蒿山开荒时是哪支部队?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固海兵团第八十一军在原宁夏省中卫县起义。10月23日,奉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将该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二军,隶属宁夏(省)军区。1949年10月,固原县、隆德县、海原县、泾源县属甘肃平凉专区管辖。所以,这时的黑蒿山归属平凉管辖。1949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了人民解放军向待解放地区进军和今后的建军问题。在西北战场,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为减轻宁夏人民的负担,增加国家财富,改善部队生活,根据党中央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宁夏省军区党委作出决定:除一部分部队执行剿匪任务外,大部分部队投入生产建设运动。并向全体指战员发出:“安下心、扎下根、劳动建设大西北、建设新宁夏”的口号。1950年1月3日,宁夏省军区生产委员会正式成立。在首次生产会议上,生产委员会向各部队规定了全年生产任务:团以上机关(司、政、后)完成3个月口粮,团以下战斗部队完成4个月的口粮,各部队完成牲口3个月的草或1个月的料。平均每人种二亩菜,7至10人养一口猪,一人养一只鸡。生产委员会还指示各部队,除了积极参加开渠、打堰、修路、建房等国家建设外,还利用宁夏丰富的天然资源,大力开展挖煤等副业生产。

1950年4月,马鸿宾之子马惇靖调任宁夏(省)军区副司令员,兼任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军参谋长,甄华任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甄华严密组织领导对起义官兵进行教育、轮训、清查和开展大生产运动。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军除一团担任宁夏南部剿匪外,积极开荒、修挖水渠,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51年,西北军区独立第一师在原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军生产基地上组织大生产运动。

是不是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军在黑蒿山开荒?我曾联系了宁夏党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邵予奋、邢万莹,均没有查阅到这方面的相关资料。我的堂姑姑为我提供线索,我与杨坪村71岁的杨明进行了交流。杨明说,解放军在黑蒿山开荒时,马文俊是驻扎杨坪村的连队负责人,具体职务不清楚,平凉市崆峒区杨庄乡人,20世纪60年代中期转业后任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粮食局局长。解放军在杨坪村驻扎时,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军民一家人,恩情比海深。杨明的姐姐杨彩莲嫁给了马文俊的儿子马志玺。由于马文俊、马志玺先后病故,2022年2月,杨明的姐姐杨彩莲去世了,口述史料难以收集整理。2024年1月,我联系了马文俊的孙子马建维。他说,他爷爷马文俊的档案丢失了,无法查到其在部队任何信息。

如今,北塬村黑蒿山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搬迁,或居住在居民区,或搬迁至红寺堡区及兴庆区月牙湖。解放军开垦的黑蒿山荒地养活了几代人。七十多年了,宁夏大地所发生的那段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中,解放军为人民的幸福付出了汗水,流了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在享受幸福的时候,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红色的种子早在这里撒播。红色遗址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注:参阅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1949-1978)、《宁夏军事志》(上下册)《宁夏军事史话》(上下册)、《解放宁夏》(陈宜贵口述 杨建平整理)、《永恒的丰碑》(高万伟编)、《彭阳情韵》。

(作者系宁夏彭阳人,现供职西北轴承有限公司)

--> 2024-08-05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79286.html 1 黑蒿山:不能被遗忘的红色遗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