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市西20余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南缘,东临黄河,遥对香山。河沙相邻,山谷映衬,绿洲漾波,桥索飞渡,风光秀美雄奇,这里不仅是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更是闻名遐迩的旅游景区。沙坡头在古代被称为沙陀,到了元代称之为沙山。清初学者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沙山,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乾隆中卫县志》亦记载:“沙山在县西五十里,因沙所积,故名。为西通兰、凉驿路。”由于大漠西北风长年累月吹卷的缘故,黄沙自腾格里深处弥漫而来,至黄河岸边聚起一堵宽大如同巨型幕布的倾斜沙面,顶部似一座沙陀,故得名沙陀头,后逐渐演化为沙坡头。在20世纪50年代包兰铁路没有建成通车、沙漠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之前,这里狂沙遍野,行路艰难,并不像今天是一处美好的风景名胜区。
让我们把时光的镜头回转到清代,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夏天,一位名叫黄恩赐的人由西宁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区)县令调任宁夏中卫县知县,一行人向着朔方之地的中卫进发,在途经沙坡头时,黄恩赐举目四望,北面是一望无垠的腾格里沙漠,脚下是汹涌澎湃的黄河,沙坡对面是层峦叠嶂的香山,面对此情此景,黄恩赐应是思绪起伏、感慨万端,便将他的感受及随后即将要面临的沙尘险境写入一首《沙坡吟》的五言长诗。诗作对沙坡头当时的奇异景象进行了比较客观地描述,为后来人们了解清代沙坡头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沙坡吟
世路有艰难,曾问蜀道褊。
今我来朔方,驰驱愧驽蹇。
大河水东流,两岸多平衍。
方谓得坦途,轻车无滞(山+蹇)。
忽为暗门西,积沙竟成巘。
轮辕去弗庸,濡足没人跣。
登登随马迹,盘盘因峰转。
据鞍心已烦,步迟为沙软。
忽复暴风至,沙砾向空卷。
仰看天欲昏,河流声莫辨。
俯视下深渊,失足虑不免。
努力奋跻攀,尘消途渐显。
回首烟霭中,阳光映东岘。
沙尽马蹄轻,郁怀乃自遣。
心嘉汗血功,应重骅骝选。
行堪驰大漠,任将骥足展。
这首诗出自《乾隆中卫县志》,《道光续修中卫县志》卷十“艺文编·铭诗”亦有收录。诗描述的是作者在沙坡头遭逢沙尘暴的经历,从中也抒发了个人情怀,心情比较复杂。由此诗可以看出,当时沙坡头的生态环境还是很恶劣的。“据鞍心已烦,步迟为沙软。忽复暴风至,沙砾向空卷。仰看天欲昏,河流声莫辨。俯视下深渊,失足虑不免。”没有切身感受,是写不出这样惊心动魄的诗句。一开始踏上朔方之地,驭马驰驱,大河东流,两岸“平衍”,以为是一路“坦途”。“忽为暗门西,积沙竟成巘。轮辕去弗庸,濡足没人跣。”却不知西面“暗门”处,即长城边上蒙汉交易的关口忽然出现了一座沙山,行进中车马渐渐陷于其中,步履艰难。“登登随马迹,盘盘因峰转。据鞍心已烦,步迟为沙软。”数次“盘盘”转转,骑在马上已是气躁心烦。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随之沙尘暴席卷而至,天昏地暗,方向不辨,下有深渊,为之胆寒。经过一番“努力一跻攀”后,好不容易走出沙地,“尘消途渐显”,方才见到了“东岘”照射过来的阳光,算是舒了一口长气。“回首烟霭中,阳光映东岘。沙尽马蹄轻,郁怀乃自遣。”作者为什么“郁怀”,为什么“自遣”,就是因为“沙尽”而“马蹄轻”了,心情好转了,郁闷、惆怅也随之遣散不见了。“遣”者,打发、排解之意,可见作者在遇见沙尘,最终走出困境之后的愉快心情。之所以能够很快脱离沙尘之险境,内心嘉许的是汗血宝马立下的功劳,因此选择马匹就十分重要,好马才能“行堪驰大漠,任将骥足展”。全诗的关键就在于结尾,寓意自己来中卫担任知县就是能堪大任,驰骋大漠,一展才能。虽有自诩的成分,但其襟怀抱负及后来的作为确实值得称颂。需要指出的是,黄恩赐本人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用“沙坡”称呼中卫沙坡头的诗人,其诗《沙坡吟》也是第一首描写沙坡头的诗篇,具有首创意义。
关于“沙坡”在诗词中的描写,元代至明清皆有,如元·袁桷《上京杂咏十首(其二)》中有“土屋层层绿,沙坡簇簇黄。”,《端午日由车中抵开平客中三度端阳怆然有怀》中有“沙坡马鬣高下迎,土屋鱼鳞先后附。”,明·释函可《沈阳杂诗二十首(其十九)》中有“沙坡台下土,春老草难生。”,清·弘历《蒋溥进所作塞外杂咏依韵和之(其二)》中有“讶可知风还听水,最耽柳陌与沙坡。”,清·王会汾《札克丹鄂佛浴营观蒙古骑生马歌》中有“札克丹营气萧爽,沙坡澶漫连平壤。”等,但这些有关“沙坡”的诗句都不是写沙坡头的。
黄恩锡,字素庵,云南永北府(今云南省永胜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二十一年(1756年)任宁夏中卫知县。他在任职中卫的五年中,勤于政务,兴修水利,重视教育,救灾恤患,深得地方百姓拥戴。他还主持编修了中卫第一部县志,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地方史料。《乾隆中卫县志》记载:黄恩赐到任中卫“下车之初,即期与民相休息。”“军输供亿,一丝一粟不遗累于闾阎。”由于体察民情,声誉很好。他还著有《忆山诗草》《素庵诗草》等。其中描写中卫的诗作多达数十首,诸如《中卫竹枝词(十二首)》《广武元昊避暑宫故址》《戊寅秋夜渡河》《登石空寺》《石空道中》《丁丑春日登中卫城》《辛巳季春广武河堤告成》《渠行杂咏》等等,生动记录和描绘了清代早期中卫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人文风情。黄恩锡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享年56岁,葬于故乡北沙嘴。
据《宁夏百科全书》所记:1958年建成的“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六次穿越沙漠,其中心沙坡头坡度最大,风沙最猛烈。从50年代起,治沙大军便在铁路两侧营造防风固沙工程,数千公顷的麦草沙障和生长的花棒、柠条、红柳等固沙植物使‘黄龙’就范,沙漠变样,金色沙海泛起了绿色的波浪。”经过60余年的不懈治理,沙坡头已从开始的防风治沙到现在的沙漠旅游产业反哺地方高质量发展,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带来良好经济和生态回报,这在黄恩赐所在的时代是绝对不敢想象的。时代进步,治理有方,这也是今日沙坡头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