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假期安全“不放假” 谨防溺水莫大意

张海峰

暑假期间,不少家长会带孩子去游泳池、水上乐园、音乐喷泉等地方消暑。然而,儿童玩水存在着不少的安全隐患,家长不可掉以轻心,一旦发生淹溺,家长又该如何处理?记者采访了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医师朱瑾,从保护和施救两个方面为家长答疑解惑。

随时注意溺水迹象

溺水情况发生时,溺水者不一定像影视作品中拼命拍水或大喊大叫,实际上不少孩子溺水后是无声的,甚至可能是站着不动,或低头在水下,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家长误以为孩子在练习憋气。因此,孩子在水中游玩时,家长要时刻看护。

朱瑾介绍,正常游泳时,人们会在水下吐气,水上换气。意外浸没于水中时,人会不自觉地吸入或吐出水。当溺水者被水淹没之后,起初会屏住呼吸,但随着紧张或氧气不足,就会反复吞水。喉痉挛反射可能会暂时防止水进入到肺内,然而这些反射会逐渐减弱,最终吸水入肺。随气体交换终止的时间延长,溺水者因低氧血症继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并发生心脏骤停,如不能及时得到救援,就会有生命危险。

“救援溺水者,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发现生还几率越大。”朱瑾说,溺水者的营救黄金时间是事发30秒,如能及时发现溺水迹象,生命或可挽回。如何辨别儿童溺水?朱瑾说,孩子戏水会发出很多声音,一旦安静无声家长就要警醒,很多孩子看起来不像溺水,只是在发呆,但如果对询问没有反应,就要引起注意。如果孩子在水中是直立的,挣扎20至60秒之后下沉,或者眼神呆滞,无法专注或闭上眼睛,也要立即施救出水。

提高防范科学施救

“溺亡的核心原因是呛水后缺氧,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因此当溺水者被救上岸,最关键的救治措施就是尽快使其恢复呼吸。”朱瑾说,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溺水者只是喝多了水,把水倒出来就可以了。实际上,控水无法改善缺氧的状态,反而会耽误救援时间,因此,通过正确的心肺复苏缓解缺氧才是关键。

朱瑾介绍,如果溺水者有挣扎、胸腹部有起伏,说明有呼吸和心跳,这时候不要将其放成仰卧位,要放侧卧位,并及时清理口腔和鼻腔异物;如果溺水者意识丧失,也没有呼吸、心跳,要立即将其放为仰卧位,清理口腔和鼻腔异物后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以30次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两次的比例坚持实施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赶到。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将溺水者俯身放置或倒提控水,这样会将胃内容物控出来堵塞气道。此外,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早脱下,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产生低温伤害。

朱瑾提醒,一定要高度警惕溺水后出现继发性肺损伤这个“隐匿杀手”,继发性肺损伤往往会在淹溺几小时后才发生,而且发生十分突然、症状十分严重,后果往往是致命的。此外,溺水者还有可能发生溶血、血液浓缩和感染等情况,通过血常规检查及血细胞镜检可以快速发现这些情况从而及时治疗。

“防护胜于救治,家长或看护人决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或开放的水源边,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触手可及,专心看管,不能疏忽。”朱瑾建议,孩子下水前,要充分活动身体,避免入水后出现抽筋等现象。此外,要教育孩子不在水中互相嬉闹,防止呛水窒息。游泳时要坚持让孩子穿高质量的浮身物,尤其不能让孩子私自下水游泳,身边一定要有人陪同,防止出现意外。

--> 2024-07-17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78450.html 1 假期安全“不放假” 谨防溺水莫大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