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烈妇,在封建社会特指以死殉节或殉夫的妇女。妇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充当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牺牲品,虽然得到了统治者的溢美封谥,立了牌坊,其家属也得到了荫蔽,在今天看来,但这是一种畸形的贞洁观和文化糟粕,是统治阶级控制、麻痹人思想的反人性行为。在封建社会,这种行为大行其道,官府对“烈妇”大张旗鼓地进行“旌表”,许多文人也对此进行赞颂,地方志书更是专列“贞洁烈妇”条目予以记载。在《乾隆中卫县志》就有一条对“烈妇”孙氏的记载:孙氏,延安府知府孙川之女,为正红旗汉军武进士侍卫任石空寺守备教允文之继妻。婚后一年丈夫去世,孙氏决心以死殉情。守孝满一月,孙氏自尽于灵前,入殓时发现其怀中有诗三首,读之感人至深,乡民为其刻石立碑以示纪念。这三首诗《乾隆中卫县志》不见载,但记载于《甘肃新通志》卷九十三“艺文志·诗”中,题目为《中卫烈妇孙氏遗诗》:
一
独羡文丞相,同怀正气歌。
成仁兼取义,万古不消磨。
二
万事伤心可奈何,敢云随分逐时过。
课儿尚有一经在,织锦全无半字歌。
泪洒北堂云不散,月行东海雾偏多。
白头未到君先逝,愿逐英风话五罗。
三
儿曹勉力习遗经,家世簪缨旧有名。
传汝惟希清白吏,河东三风再齐鸣。
孙氏出身于官宦之家,是受过教育的,不然也写不出诗来。三首诗分别有着不同的表述,第一首是对南宋末年名臣文天祥气节的赞颂和向往;第二首是对已逝先夫感情生活的追忆及惋惜,其实,结婚一年多时间也无多少感情而言,无非是说给外人看的;第三首则是勉励先夫遗留下的3个儿子努力学习,将来继承父辈业绩,能够“家世簪缨”,像唐代河东(山西)的薛牧、薛德音、薛元敬叔侄一样以出众的才华闻名于世,成为人中之凤。诗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出自于“烈妇”孙氏,却有一定的影响。无独有偶,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的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有“贞烈·焦烈妇吟血诗而死”一文,其中记载了清乾隆年间烈妇焦氏为劝丈夫戒赌不成,愤而自杀,并留有八首“字字泪、语语血”的绝命诗。由烈妇自己作诗并不多见,以上是典型的两例。而为“烈妇”颂美的文人诗作就不胜枚举了,其中不乏名人大家。如宋代苏轼就写过:“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和陶拟古九首》其五)。元代赵孟頫写过《烈妇行并序》,诗作以新乐府的形式歌颂了杀虎救夫的烈妇壮举,这首诗倒不是描写殉情的。明代有沈周的《烈妇吟》:“黄犀辟尘尘不生,白玉绝玷玷不成。呜呼荒冢久欲平,后人立石题烈名。”祝允明的《方烈妇诗》:“桐城有女姚,嫁事方家郎。贞心两松柏,信誓双鸳鸯。方郎中路陨,女姚治其丧。明朝郎入土,何事妾不亡。妾有十尺丝,玉质奄从化。一夜寒霰零,兰枯蕙亦谢。煌煌双白璧,合瘗南山冈。”写得情切切、意绵绵,几近催人泪下。到了明末清初王夫之写有《挽烈妇廖周氏》:“冒刃扶姑命,躯残刃折铓。至今荒冢里,赢得血痕香。”屈大均更是写有《四关烈妇诗 》六首。屈大均的烈妇诗最鲜明的一个特点不是仅限于为夫殉情或守节,而是真实记录了1647年1月清军攻破广州城以后烧杀抢掠,妇女不畏强暴奋起反抗的精神。如《三烈魂操》,表现了三位烈女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这显然比“殉夫守节”要高好几个层次。清代丘逢甲写有《烈妇墩行》:“风雨灵旗回紫府,镵刻青珉表黄土。春鹃吊月坟林昏,贞蕤满墩郁终古。”吴彭年的《挽邵烈妇联》:“蝴蝶有情同入梦,鸳鸯到死不分飞。”陈肇兴写有《陈烈妇郑氏挽诗》:“海誓山盟愿已违,黄泉携手笑同归。他年墓树生连理,定有鸳鸯作对飞。”清末民初的梁鼎芬更有《课儿联》:“学写烈妇字;爱吟逐臣诗。”等等。字词绮丽华美,但放在一起怎么看都会让人瘆得慌。以上列举的皆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所写的诗联,绝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还是难以超越时代的局限,但也不应求全责备,这只能归结于制度的弊端。宋以后甚至形成了所谓的烈妇文化,至清代愈演愈烈,氛围愈浓,还出现了“江南才媛烈妇诗”群,专写所谓的“烈妇”诗歌。可见封建礼教的流毒之广、害人之深。清代文学家方苞曾说:“尝考正史及郡县志,妇人守节死义者,周秦以前,可指计;自汉及唐亦寥寥;北宋以后,则悉数之不可更仆矣。”(《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何尝不是如此,查阅清《乾隆中卫县志》《道光中卫县志》两部志书所载,从明代景泰到清道光的380多年里,仅中卫一县“烈女节妇”就有123人;《宣统固原州志》记载清代“节烈贞女”144人;《民国重修隆德县志》记载明清“烈女”51人等等,在相对偏僻的宁夏几个县就出了不少的“烈女节妇”,这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而是令人追昔叹惋。
读《中卫烈妇孙氏遗诗》,从中可以窥知封建礼教的冷酷、无情,它不仅剥夺和埋葬了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且造成了一出出人间悲剧,但人们却浑然不知,真是可怜复可哀啊。新的社会制度使人性得到了彻底解放,妇女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真正的幸福自由必须是在砸碎封建桎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人们更应该无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