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鸣
提起鱼子酱,很少有人会把这一美食奢侈品与西北内陆小城联想到一起。然而,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就坐落着一家鱼子酱生产基地。
7月2日,沿着枣香村的一条小路,穿过白茫茫的盐碱地,记者来到了石嘴山市富慧翔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该公司董事长孟宪富引导下,记者走进鲟鱼养殖基地。阳光透过大棚照射进来,百余个椭圆形流水池整齐地排列在养殖车间,按照生长周期长短区分,大小不同的鲟鱼各有“天地”。池子里最小的鲟鱼只有5月龄,体长大约20厘米,饲养密度大,较为活泼;最大的鲟鱼2米多长、体重超过100公斤,一个池子里不到10条,游动沉稳缓慢。
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最古老、寿命最长的种群之一,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随着鱼子酱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逐渐兴起了鲟鱼人工饲养和加工产业。“我在山东出生,东北长大,从小对鲟鱼养殖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今年66岁的孟宪富告诉记者,1992年,他只身来到石嘴山市打拼,以做工程项目为主。2017年,为了寻找新的商机,他返回山东老家。“我弟弟在老家经营着一家鲟鱼养殖场,积累了成熟的养殖经验。后来经过大量考察和不断地探索试验后,我发现无论从环境还是水质来说,石嘴山都很适合养殖鲟鱼,那时起我决定在这里建立鲟鱼养殖场。”孟宪富说。
起初,孟宪富的养殖场与山东省一家鲟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试养鲟鱼,一年后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当时的养殖基地靠近水源地,孟宪富认为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获得经济效益,所以决定停止生产。2019年,孟宪富的第二家鲟鱼养殖场在枣香村扎根落户。“鲟鱼养殖或进军鱼子酱生产的门槛很高,环境要求仅是其中一环,鱼子酱的产出是集生态自然、时间积累、科学技术与加工体系于一体,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谈起鱼子酱的制作过程,孟宪富直言,可谓十年磨一“酱”。
“鱼池里的水是地下水和循环利用水。地下水抽出来需要经过净化,然后进入厂房内的鱼池。从鱼池排出的水一部分净化后再利用,另一部分通过管道流入附近农田。”孟宪富说,在养殖过程中,还要借助B超设备清晰观察到鲟鱼卵巢内部状况,评估其发育阶段,更加精准地选择生产用鱼,显著提升每条鱼的产卵率。
除了环境、技术,时间积累也是生产鱼子酱的必要条件。“从取卵到装盒,制作一盒鱼子酱的时间不到20分钟,但一条鲟鱼从出生到达到取卵标准的时间却需要8至10年。”孟宪富说,也正是因为这样长时间投入,才必须做成全产业链公司。目前,该公司涵盖了鲟鱼苗种繁殖、成鱼养殖,以及鲟鱼子酱与鲟鱼产品研发、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
2022年,孟宪富创立独具特色的鲟鱼养殖基地,开发了“富慧翔鱼子酱”、鱼肉制品等生产技术,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富慧翔鱼子酱”产品品牌,并在石嘴山市供销社的推介下,申请加入“供销壹号”等系列品牌。
时光荏苒,虽然养殖基地的鲟鱼还没有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孟宪富充满信心:“鲟鱼养殖虽然周期长、投入大,但销售市场广阔。前不久,通过前期宣传推介,我们向北京、山东、哈尔滨等地派发了预购订单,我相信未来一定会为企业和宁夏渔业发展带来红利。”
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累计完成投资6400余万元,改造盐碱地120亩,建成鲟鱼养殖车间10000平方米,鱼子酱生产车间1000平方米。整个项目预计2026年正式投产,计划年产加工鱼子酱2到4吨,产值可达2000万元。
“我们还计划投资150万建设鲟鱼主题餐厅、烧烤棚、休闲乐园及垂钓项目等设施,发展设施水产养殖和温棚果蔬及休闲农业项目,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和‘村社共建’利益共享机制,多渠道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孟宪富说,项目全部建成后,能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从鲟基地养殖、研发,到鱼子酱加工,再到乡村休闲旅游,在孟宪富看来,有了创业梦想,盐碱地也是一片充满生机、洒满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