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用“人类初音”吹响宁夏民间乐音

郭思萍

6月8日至7月8日,“弦音不息——安宇歌藏宁夏民间乐器展”在宁夏博物馆开展。7月2日,记者走进展厅,被阵阵婉转悠扬的乐音吸引。这首乐曲叫《星河沙舟》,是由自治区民间乐器非遗传承人组成的“回响·宁夏非遗民间器乐团”演奏的原创乐曲。

乐队队长李旭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器乐口弦)代表性传承人。他和队员们将时代元素融入口弦、泥哇呜、羊头弦子等宁夏民间传统乐器,吹奏独具风格的乐曲,带给听众全新的视听感受。据李旭介绍,口弦作为一种民间乐器,有着“人类初音”的美誉,在我国30多个民族都曾经使用过或现在仍然存续着。口弦古称“簧”,在宁夏,口弦又被称为“口口”“口儿”“口衔子”,是西海固地区劳动妇女弹奏音乐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在乐团的演出中,口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84年,李旭出生于民间乐器表演世家,他的母亲安宇歌是宁夏民间乐器口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受其母亲和祖辈的影响,他幼年时就开始把玩口弦。在李旭的童年记忆里,母亲经常跟着姥姥一起演出,把口弦从西海固地区带到城市里,搬到舞台上。李旭回忆:“学了美术后,我开始关注口弦制作方面的知识。看着母亲做的口弦,我觉得不够有质感。于是我手工雕出了我的第一把口弦,这次成功也让我对口弦有了兴趣,开始关注口弦的传承与推广。”

不同于其他乐器婉转悠扬的音色,用口弦吹奏出的乐音更显古朴厚重。为此,安宇歌和宁夏民间乐器泥哇呜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泽垚牵头成立专门以演奏口弦、泥哇呜为主要表演特色的乐队,并着重用口弦进行吹奏,这种形式的演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李旭意识到,要想推广口弦,原创音乐是重要的载体。为此,李旭一有原创音乐作品,就会请这支乐队演奏。“我母亲曾经整理出了很多宁夏本地的民间乐谱,这些乐谱为我做原创音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后来,李旭加入了乐队,并邀请宁夏地区的其他非遗乐器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参与。通过努力,李旭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乐队也发展到了目前的十余人。李旭说:“在宁夏地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很多乐器,这些乐器一定有一些碰撞融合以及共同使用的情境。”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他开始尝试借助和参考一些宁夏地区已有的传统民歌及传统曲调中的音乐元素,构建当代的宁夏本土民间乐器体系。身在音乐世家的李旭从小就有很高的民乐素养。身为年轻一代,他对摇滚、交响乐等音乐形式也并不陌生。如何把这两种看似无关的要素糅合在一起,创作出新的音乐形式?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李旭和他的团队一起在公园里、录音棚中、工作室内不断研究,在一次次吹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不断修改和尝试新的音乐组合,力求呈现出最完美的音乐作品。逐渐打开知名度后,乐队曾受邀于央视中国电视器乐大赛当过助演嘉宾,在中国非博会、上海进博会等众多文化交流展演活动中演奏原创音乐。

今年,李旭和他的乐队推出了一首描绘黄河奔流不息景象的原创曲目——《大河初音》,未来,李旭和他的乐队将继续坚持做好原创音乐,用音乐让更多的人主动关注了解,走近宁夏本土音乐。

--> 2024-07-08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78034.html 1 用“人类初音”吹响宁夏民间乐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