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绪,1942年出生,2010年11月去世,宁夏银川人。2008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皮影戏发源于西汉,盛行于明清,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它称呼众多,如“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纸窗影”“皮猴戏”“牛窑戏”“驴皮影”等。早年在宁夏南部山区和平原地区,皮影戏十分流行,有些当地人将皮影戏称为“唱灯影子”。宁夏皮影艺人用牛皮或驴皮刻制成人物、动物等形象,借助灯光照射,在幕布后面控制影人表演传统剧目或历史故事,并伴以秦腔唱段或宁夏道情唱腔,还有二胡、锣鼓等乐器的音乐伴奏,营造出电影的观赏效果,是电影及电视普及前农村中常见的娱乐形式。皮影人物形象多以牛皮和驴皮制成,兼有坚固性和透明性,再用红、黄、青、绿、黑等几种纯色的透明颜料上色描绘,使投影到幕布上的影子更显得剔透瑰丽、独具美感。贺兰县张进绪皮影是宁夏这片沃土上的诸多皮影班子之一,历史悠久,表演剧目繁多,内容丰富、特征明显,在长期传承的岁月中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
张进绪的皮影技艺传自父亲张存秀。据考证,贺兰县的皮影起源于一位名叫赵小卓的满族人,他从陕西来到宁夏,也将皮影技艺传播到这片土地。学习传承赵小卓皮影戏的主要有两派,一是刘派——刘存贵(艺名刘有子),但刘家无人继承这一技艺,在刘存贵去世后,这一派皮影表演也随之销声匿迹。另一传人便是张派——张存秀(艺名张小存),即张进绪的父亲。张存秀皮影艺术造诣极高,唱戏、耍线子、制作皮影样样精通。他虚心好学,不断钻研提升表演技艺,除了向师父赵小卓学习皮影表演外,还师从老艺人李占海,学习秦腔演唱。张存秀的皮影表演内容宽泛而包容,极具特色与艺术性。据《贺兰县志》记载,张存秀皮影班子表演技艺高超,在当地颇有名气,是一位早年在贺兰县很有影响力的皮影艺人。
1942年,张进绪几岁起便跟随父亲张存秀的皮影班子东奔西走,在宁夏各地农村进行表演。儿时的耳濡目染,不知不觉让年幼的张进绪爱上了皮影戏表演,一次次的模仿练习,更是为他日后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1962年,二十岁的张进绪正式跟随父亲学习皮影表演,他禀赋颇高,心灵手巧,记忆力强,善于学习,又深爱皮影这门艺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演练,掌握了很多皮影戏的表演技艺,许多传统剧目唱词张口即来。由于历史等原因,1964年,父亲张存秀经营多年的皮影班子停演,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张进绪继承父业,重整旗鼓,促使皮影戏班子重新开张上演,让沉寂20余年的张派皮影再次进入人们视线。几经沉浮,加之现代多样化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张进绪的皮影班子演出场次日渐减少,收入微薄,勉强度日。直到2006年,贺兰县金贵镇文化站将张进绪的皮影戏项目上报至该县文化馆,才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快,张进绪皮影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随之得到文化部门的经费资助、添置乐器等多方面扶持,使得张进绪的皮影艺术重新焕发光芒,曾多次应邀演出。张进绪忠实地传承了父辈的皮影表演技艺,加之多年的表演积淀与刻苦钻研,其皮影表演技艺精湛、风格独到,尤其是腾云驾雾、飞刀等,表演得惟妙惟肖。唱腔方面融合了陕西秦腔、宁夏花儿民歌、宁夏道情的地方曲艺唱法,表演生动,节奏感强,地域特色浓郁,在贺兰县及周边地区有极强的影响力,深受老百姓喜爱。
2009年,著名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冯骥才先生来到银川,观看了张进绪的皮影戏《王翦平六国》,被他独到的唱腔及细腻的表演深深吸引,对其表演水平、唱腔特点给予了极高评价,称赞张进绪的表演,灯影、乐声、剧情浑然一体,是民间艺术的珍宝。张进绪的皮影戏班子共有10余人,其中有两三位伴唱,其他的人演奏二胡、板胡、板鼓、笛子、锣、钹等乐器。当地乡村举办庙会或办喜事时,都会请他们去演出助兴,深受乡邻欢迎。张进绪还积极参加贺兰县文化馆组织的皮影戏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每年演出20场左右,让这一传统艺术得到了较大范围传播与普及,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张进绪的二儿子张中秋对皮影艺术颇感兴趣,曾写下拜师帖,正式向父亲拜师学艺,张进绪对此甚是欣慰,并倾尽所学教授二儿子皮影技艺。多年来,张中秋一直跟随父亲学习,掌握了一定技艺,目前还在继续努力学习之中。
张进绪在民间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他完整传承下来的传统皮影戏本近20部,主要有《西游记》系列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以及《封神榜》系列的《姜子牙》等神话主题剧目。他还精心保存了400多件珍贵的家传皮影及演奏器具,其中相当一部分皮影道具是清朝后期的作品,是张进绪父亲张存秀购置收藏下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张进绪的父亲亲手制作的皮影。如今,这些记载着皮影历史的弥足珍贵的老物件,都已被贺兰县文化馆妥善收藏与保管,并对外展出,为传承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积极的宣传作用。
(本文摘自《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实录·银川卷》作者:武宇林 杜 丹 张 洁 马慧玲 图片为书内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