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即将来临,如何在入伏后通过饮食实现养生,成为很多人关注的话题。俗话说“一年养阳看春夏,春夏养阳看三伏。”如何在“三伏天”正确消暑养生?记者采访了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朱治铭。
盛夏饮食忌寒凉
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理论,在“三伏天”阳气最盛、人体腠理开泄、气血运行旺盛之际,给予相应的治疗,改善体质和提高脏腑功能,使冬季易发生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体现。
对此,朱治铭表示,入伏后,饮食上需要做到“两不吃三多吃”。“‘两不吃’是指不吃生冷寒凉食物,忌食剩菜、剩饭、剩瓜果。”朱治铭说,天气炎热,很多人爱吃生冷寒凉食物如冰西瓜、冰镇饮品等,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炎热的感觉,但这些食物摄入过多容易产生寒湿伤脾肾等脏腑阳气。“三伏天”也是高温、高热、高湿的代名词,剩菜、剩饭、剩瓜果没有马上放入冰箱,会导致微生物和细菌大量繁殖,尽管味道还没有明显变化,但容易导致肠胃不适,建议不要再吃了。“‘三多吃’指的是多吃滋阴养气、健脾祛湿的食物,多吃温热食物以及吃姜。”朱治铭说,“三伏天”食用冷饮冷食后,容易导致湿气重,而湿气伤脾。因此,“三伏天”可以多吃养脾的食物,比如芡实、茯苓、莲子、百合等可以煮汤食用,还有乌梅、麦冬、陈皮、白扁豆、西洋参等可以泡水饮用。
炎炎夏日,不少人喜欢喝冰水,吃冰淇淋,朱治铭表示,适当吃冷饮可以解暑,但大量吃则会伤身,夏天人体新陈代谢快,血管处在扩张状态,突然食用冷饮,造成血管迅速收缩,引起血压和身体机能波动,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建议尽量少吃冷饮,多喝温水。
“‘三伏天’身体出汗多、消耗大,易疲劳、没胃口,很多人选择用蔬果代替正餐,但这种方法难以满足人体所需,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时间久了容易产生疾病。”朱治铭说,夏天可以多吃清淡饮食,但也要通过适量的肉、蛋、五谷杂粮等补充蛋白质。此外,大量出汗会丢失B族维生素,而五谷杂粮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因此日常饮食中,谷物必不可少。
保持生活好习惯
人们经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季在公园、广场随处可见锻炼的人,越是大汗淋漓,越认为锻炼“到位”。朱治铭介绍,这是锻炼中的“误区”,大汗会耗伤人体气血和津液,尤其中老年人一定不要在盛夏过度运动,因为出汗多会导致气血的波动,容易引起心脏病、脑梗等病的发生。“三伏天”养生要以避暑为主,静以养心,多静少动。此时锻炼一定要避开高温,在阴凉的地方、气温凉爽的时间进行,宜做八段锦、散步、打太极等轻度运动,只要微微出汗就好了,不宜运动量过大。
“很多人运动后,会迫不及待冲个凉水澡,这其实也很危险。”朱治铭说,人在大汗淋漓时,身上毛孔都处于张开状态,皮肤腠理也是开泄状态,而此时你用偏凉的水冲澡,你会得很舒服,但是寒湿等病邪会从毛孔直入肌肤、血脉、脏腑之间,导致寒湿痹阻人体,容易诱发胃肠道不适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使体内的热量遭到抑制,散发不出去,从而导致身体的不适。除此之外,还会使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大量增加,诱导血压升高,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很容易导致疾病加重,增加疾病风险。
夏天不少人喜欢贪凉,经常待在空调房中,这会导致不知冷热、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冒。“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阴寒湿冷之气频频进入人体,不但会折损人体阳气,还会将湿气困于人体,湿气缠身百病生,难免给人体落下老病根。”朱治铭说,空调温度最好跟外面温度相差不超过8℃,关键是不能太过贪凉,如果长时间一味贪图寒凉,势必会耗伤人体阳气,损害机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