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瑞利 文/图
“小苏,小苏,我这个月的工资停发了,社保局发短信说是没有养老认证,我也不会弄,咋办啊?”
“叔,您别急,打开‘我的宁夏’App进行待遇资格认证就好了,我用我的手机给您认证。”
在兴庆区庆春社区,说起志愿者苏艳华,居民们交口称赞。今年44岁的苏艳华,是宁夏交投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基层收费站的一名党务工作者,党龄15年。投身志愿服务4年来,她真诚服务他人,将温暖传递出去,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前不久,兴庆区庆春社区组织志愿服务队对辖区进行整治清理,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手拿扫把、垃圾斗、夹烟器、铁锨等清洁工具,大家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对小区内脏乱差卫生死角、堆积的杂物、墙上的乱涂乱画等进行整治清理。数小时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志愿者们休息之余,仍然躬身清扫的一个身影引起记者注意:她累得满脸通红,汗珠从额头上接连涌出,但她随手抹了一把脸,继续忙碌着。
“志愿服务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无论何时,党员都要先行一步,率先垂范。”基于这种想法,苏艳华工作之余想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志愿者服务,于是主动向庆春社区报到,成为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在社区,她主动担起楼栋长、微网格员的责任,穿上红马甲与网格员一起穿梭在网格间为居民服务。最初她对网格内的基本情况还不了解,为尽快掌握信息,她只要有空就奔波在网格内,还随身携带民情联系卡,让居民知道“网格员是谁、有事找谁”,真正实现“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时间一长,她对社区情况了如指掌,常常说“社区就是她的第二个‘工作站’。”
一次,苏艳华与网格员一起开展网格大走访,得知辖区庆丰苑小区蔡阿姨是失独家庭且家庭困难,苏艳华便不时陪蔡阿姨聊天,帮忙打扫屋子,将做好的食物送到蔡阿姨家。许久没有感受到温暖的蔡阿姨握着苏艳华的手热泪盈眶。“没有掌声,没有鲜花,也没有报酬,但我仍感到很快乐,这是物质层面无法带来的精神愉悦。”苏艳华用这样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4年来做志愿者的感受。她不仅身体力行践行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发动丈夫和儿子也加入到庆春社区志愿者队伍中,带领全家利用休息时间一起做志愿活动。
在庆春社区,像苏艳华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最小的5岁,最大的70岁有余。通过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庆春社区成功地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进而形成了和谐的社区氛围和高效的社区治理模式,极大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