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束 蓉) 7月2日,记者从银川市民政局获悉,今年上半年,银川市共计为4.1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25亿元;实施临时救助1900人次,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口3021人,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实现扩面增效保民生促发展作用。
今年4月,金凤区丰登镇联丰村村民顾某一家陷入困境:顾某本人脑梗后遗症瘫痪多年,儿子又患脑梗在医院治疗,家庭没有稳定收入,高额的治疗费让他犯了难。了解顾某的实际困难后,丰登镇民政工作人员为其和儿子办理了低保,每月2人共领取低保金138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330元,为顾某妻子安排公益性岗位,每月增加收入2000余元,使其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银川市认真落实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划入低收入人口范围,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符合条件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失能失智的60岁以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
今年3月,西夏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在数据比对时发现,兴泾镇泾华村监测对象金某妻子因病导致偏瘫,自付医疗费2.8万余元。经民政部门入户核查后,当月将他和妻子纳入低保兜底保障,每月领取低保金1173元,切实解决了家庭实际困难。依托自治区民政厅低收入人口数据库,银川市归集了5万余条低收入人口基本信息,实现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动态监测全覆盖,拓展应用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和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逐步完善低收入群体平台的监测预警功能,定期开展大数据比对。协助农业农村局对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截至今年5月,全市共对2089户6812名防返贫监测对象进行摸排,对1319户3059名监测对象落实低保、临时救助、高龄低收入老年人津贴等救助政策。
银川市民政局落实急难型临时救助异地申请政策,保障外来临时遇困人员得到及时救助。对情况紧急的实施“先行救助”,凡困必帮、有难必救。今年1至5月,全市共实施临时救助1900人次,累计支出救助资金623万元,平均救助水平3279元/人次。各县(市区)简化社会救助申请、审核、确认程序,主动走访、协助办理,一系列便捷暖心的举措,使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