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杨志英:融爱于心 践爱于行

杨志英查看新制作出的衣服。

本报记者 梁 静 文/图

利通区古城镇朝阳村地处吴忠市老城区,这里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在街道深处,有一家服装加工企业——吴忠市云裳商贸有限公司。日前,记者走进吴忠市云裳商贸有限公司,看到公司负责人杨志英正教残疾职工学习服装CAD设计打版。机杼声里,压模、磨尖、缝纫……不多时,一个衣服口袋就完成了。

杨志英今年52岁。1997年,杨志英白手起家创办了吴忠市云裳商贸有限公司,一干就是27年,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她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盈余不忘本,饮水常思源。工作之余,杨志英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自己和企业的力量为“种子”,播撒到社会发展的土壤中,帮助残疾人和失业妇女增收致富。

2003年出生的朱彩惠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因为听不到外界声音,朱彩惠的学习和就业之路一直十分坎坷,很多企业因此婉拒了她的求职需要。当朱彩惠找到杨志英时,杨志英当即给了这个20岁出头的姑娘就业机会。服装CAD设计打版和电脑版开袋机的操作不需要和他人交流,为了培养朱彩惠的生活自理与职业发展能力,杨志英邀请广东的专业教师教授她。在爱心人士的悉心指导下,朱彩惠不仅掌握了这些技能,还实现就业获得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今年36岁的马芳荟家住利通区朝阳新村,每天步行5分钟就能来到服装加工厂上班,以前,她因为工作的地方离家很远,无法长期做一份工作。后来,她进入服装加工厂工作,既学习了制衣技能,提高了收入,又兼顾到了家庭。“我在这里干了9年多了,每个月的工资有4000多元,而且今年搬了新厂房,工作环境又好,方便照顾孩子,我特别知足。”马芳荟说。

学历不高,工作地点不定,事业家庭难两全……这是许多背井离乡、为生活打拼的农民工的现实境遇。为破解农民就业难、增收难问题,利通区朝阳村村“两委”班子提出了村企联营新路子,这个主意和杨志英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杨志英把吴忠市云裳商贸有限公司服装加工厂搬入朝阳村,利用村里闲置的仓储场地新建了车间。杨志英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现有50余名员工,大多是朝阳村村民,其中还有5名残疾人。除了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公司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创收。”杨志英把服装厂建在村民家门口,推动当地农民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在改变当地许多农民人生轨迹的同时,也汇聚了乡村振兴的向上力量。“看到他们从朴素的乡村土屋迁入城市的崭新居所,我内心深处的喜悦与满足感便油然而生,这也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价值所在。”杨志英说。

今年,吴忠市云裳商贸有限公司将利用电商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组建专业的文案创意和拍摄团队,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务工人数也将增加到100人,新增岗位都提供给残疾人、监测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我相信,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这支由残疾人和妇女组成的团队将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杨志英说。

--> 2024-06-24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77363.html 1 杨志英:融爱于心 践爱于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