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劝农诗

张 嵩

农耕文化的本质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春种秋收,自然法则,历代王朝都把农业看作国家的根本。为了保证粮食收成,自西周至清代,一直把劝课农桑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除了朝廷设立专门的“劝农使”进行督导之外,地方官员更是把劝导勉励农民开垦农田、种植作物、平时备荒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在《答手诏五事》中讲道:“更严著勉农之令,使天下官吏专於劝课,百姓勤於稼穑。”南宋诗人范成大担任过地方官员,他在《离堆行》一诗中就说:“我昔官称劝农使,年年来激西江水”,表明就曾行过劝农之政。清《道光隆德县志续志》“艺文续志”中载有两首与劝农有关的诗,即《课农亭》和《备荒劝》,作者是道光年间担任隆德知县的黄璟。两首诗都是古风体,表述的内容也比较繁多。先看《课农亭》:

六盘山下温泉旁,略彴一条界横塘。

绿树影里人家住,泉甘土润宜农桑。

劝桑课农县官事,林亭好为栖迟地。

就酌野人老瓦盆,山水并洽醉翁意。

春日农家开新田,隔岸人声叱乌犍。

我为促耕来憩此,杏花春雨二月天。

夏日良苗盛长养,绿连山村与水港。

我为课雨来憩此,打麦村村连耞响。

秋日农家禾黍成,收登场圃黄云平。

我为催敛来憩此,喧闻月明臼杵声。

冬日农家慰辛劳,口自作歌腹自鼓。

我为息农来憩此,率引黄冠祭田祖。

百日勤劳一日闲,老人曝背暖黄棉。

烹羊炰羔称觞处,都为县官祝大年。

民奉官兮官养民,买地就为课农亭。

四时到此问农夫,写作一幅豳风图。

课农亭,是专门为官员到田间地头促农搭建的休息亭子。这首诗直接道明了“劝桑课农县官事”,所以一年四季,作为知县的黄璟马不停蹄地在各处“课农亭”奔走,劝导农民耕种,督促农民劳作。从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再到促敛、祭祀、慰劳、庆祝,每一个节点都要亲临督导,看来封建时代的基层官员也不容易。风调雨顺还好,如果遇到灾年,那县官也一定是茶饭难进、夜不能寐。历史上的隆德县沟壑纵横、山路崎岖,土地瘠薄、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苦瘠甲天下”。加之明清之际,境内旱灾、战乱、匪患不断,治理难度很大。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在隆德任知县的多达100余人,没有一个人因为贪腐或玩忽职守而被撤职,个别虽有降职、议处的皆是因为其他原因。黄璟,山西平定州(今属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人,字有春,号梅村。嘉庆十二年(1807年)考中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十二月任隆德知县。在任期间主持编纂《道光隆德县志续志》,并捐俸银设立义学、修建临泉书院等。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黄璟调任甘肃山丹知县。据《山丹县志》记载:黄璟是山丹享名宦祠祭祀、勒石记其政绩的著名人物。黄璟大半生从官经历都是在甘肃度过的,最终病逝于安西知府任所。清《光绪平定州志》对黄璟的评价是“性纯净不事外务,有恂恂儒者气象”。

再来看他的另外一首长诗《备荒劝》:

我皇御极之二年,率土履丰戴尧天。

疆开西域图益地,恩及乌浒狼㬻边。

邑古义渠人民少,近日庐舍稠人烟。

连年丰稔二麦熟,斗粟只得值百钱。

小户犹可完课早,大户催征不劳官。

村村父老走相会,新裁齐着黄衣冠。

八十九十称上寿,斗酒羊羔庆春筵。

鼓腹而歌歌大有,士女温饱喜务闲。

胡为我莅邢洛日,竟伤亢旱多荒田。

流石焦金天无雨,禾黍枯槁铺陌阡。

粟粒不成秉千朽,饲养牛羊作茅菅。

树根木叶手剥取,糠枇犹难一日餐。

贫家翁缶叹虚口,富家糜芑渐蚀残。

一家数口愁无赖,谁能仗义指囷看。

饥穷宵小太强梁,拥如猬集踵门前。

称贷不允齐枭夺,竟似萑苻大盗然。

拘之公堂经锻炼,无非强暴由饥寒。

纵之不得刑之苦,使我恻然摧肺肝。

疲癃捶楚为法制,对泣数行心悲酸。

手探清俸囊留少,能活几人济安全。

乞请大宪开太仓,沧海一粟石难填。

堪叹一饭不终饱,依旧沟壑伤颠连。

一身困毙何足惜,忍同子女赴九泉。

死别较甚生别者,卖作奴仆过河干。

车装马载挥手去,悲声凄切出重关。

抚此疮痍衷怀惨,使我击目增哀颜。

官民齐负九重泽,国赋空教连年蠲。

君恩同比天恩厚,信知造物无私偏。

今岁二月三月半,如期两泽欣缠绵。

山田滋培水田润,苦无嘉种谁争先。

大仓粟米按户给,勤守陇亩休弃绵。

否极生泰理固有,三时无害舆情欢。

农家有暇勤告诫,未雨绸缪早自怜。

固本斯民民本食,无忘稼穑之艰难。

从今处丰常虑歉,耕九余三其知焉。

这首诗是为备荒而劝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平时节俭积粮,用以防备灾年,免得灾荒来临,或卖儿鬻女,或沦为强盗,或四处乞讨,最终饿毙。诗中虽然赞颂了所谓的太平盛世,但还是较为真实地列举了许多事例,劝告警示:“农家有暇勤告诫,未雨绸缪早自怜。固本斯民民本食,无忘稼穑之艰难。从今处丰常虑歉,耕九余三其知焉。”可谓苦口婆心,耐心规劝,毕竟隆德属于土石山区、十年九旱,灾害频繁,有备无患理之当然。《道光隆德县志续志》记录,在黄璟上任的第二年就发生了灾荒:道光“四年(1824年),大荒,设立粥厂,(黄璟)捐俸米五百石,创置义仓。”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担任知县,这活儿可真不好干,夙兴夜寐、劳心费神不说,最终还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重农、劝农本是好事,但统治阶级本质上是为了更多地收取“皇粮”,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很难自足。单纯从劝课农桑来说,历代就有很多诗作留存下来,其中以陶渊明的《劝农》(六首)最为著名。陶渊明曾经担任过彭泽县令,深有体会。其中第五首言辞恳切,含有真意: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清代雍正皇帝也写有一首《多稼轩劝农诗》,表明他对农业的关心:

夜来新雨过,畿甸绿平铺。

克尽农桑力,方无饥冻虞。

蚕筐携织妇,麦饭饱田夫。

坐对春光晚,催耕听鸟呼。

这首诗是雍正在圆明园多稼轩“验农”时所写,皇帝在御园中观稼验农的目的就在于希望天下“克尽农桑力,方无饥冻虞。蚕筐携织妇,麦饭饱田夫。”表达的是对“丰衣足食”的期盼。封建统治者自然明白“立政之本则存乎农”的道理。

时序已进入到21世纪,人们也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但“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依然在提醒着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是王道。

--> 2024-06-19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77176.html 1 劝农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