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红霞 文/图
位于固原市的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远万里,只为把希望的火把带到乡村;他们披星戴月,只为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四方;他们案牍劳形,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就是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云雾山管理局)的32人青年支教团。
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区唯一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承担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任务,保护区6000多公顷土地上生活着6个行政村,3000多名群众。
“我们辖区内的两所小学原州区寨科乡湾掌村阳井沟支教点和蔡川小学建制残缺、师资匮乏,教室墙皮脱落、地面坑洼裂缝、铁栅门锈迹斑斑,大部分学生因家庭收入微薄,父母文化程度低,无力去更远的乡镇中心小学就读。”看到这些情况后,云雾山管理局局长冯占文很挂心。
何不利用局里的现有资源成立一支青年支教团?2023年,冯占文带领大家组建了一支博士生导师3人、博士5人、硕士14人、本科10人的32人青年支教团。大家平均年龄26岁,专业覆盖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数十种,承担两所学校语文、数学、音乐等90%的教学任务。
“8月30日,是我来到原州区寨科乡湾掌村阳井沟支教点的第一天。一望无际的田野,一间孤零零的教室,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还有8个学生……”这是支教团成员白金梅日记中的一段话。
白金梅说,这所学校只有学前班和二年级,一间教室容纳了两个年级,一位老师承包了所有课程。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课堂,却承载着8个孩子走出大山、拥抱世界的梦想。见到孩子的第一面,白金梅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心尽力给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快乐。
英语课上,每当白金梅开口说英语,孩子们就笑,还有中途开小差的。这让她意识到,简单的纠正行为和强调课堂秩序根本无济于事,得让孩子们融进来。她和支教团成员想方设法将知识点融入课堂互动,让孩子们知道英语、理解英语、爱上英语。如今,孩子们见了她经常用英文打招呼问好,这让大家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因材施教。支教团成员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放在了公益上,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每人每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去支教,周末打电话、月底去家访是大家的常态,通过这种方式深入了解孩子们,给他们辅导作业,建立家庭档案。
“支教期间,志愿者维修校舍和院落125平方米,捐赠图书、校服等一大批物资。”阳井沟支教点的老师马德明说,支教团来之前,他是“全科”老师,学生所有的课程他都“包了”。如今,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支教团的老师和孩子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会把自己的小心愿或小心思写在纸条上给老师。
“有一次,我去云雾山管理局办事,发现他们单位专门设置了一面心愿墙,上面贴着孩子们随手写下的心愿和对老师的祝福,看到各种各样的小碎纸贴在墙上,我的眼泪瞬间就下来了。”马德明说。
除辅导作业外,支教团还开设爱国观影、无人机讲解、动植物科普、篮球训练等实践课程,举办朗诵与演讲、绘画、劳动等活动,突破常规托管模式,有针对性地满足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需求,着力培养孩子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技能,让孩子们从体质、习惯、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训练。
“自从支教团来到这里,我女儿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成绩也稳步提升。”蔡川小学三年级学生杨晶晶的妈妈说。支教团的付出赢得了受援学校师生、辖区群众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在云雾山管理局的办公室,“爱心支教 温暖永存 ”“情系学子大爱无疆 ”“无私奉献情无价 心系学生暖人心”等一面面锦旗是对支教团扶贫基层教育的最好注解。
面对大山深处的孩子,老师授的是知识,传的是改变命运之道。支教团更向学生们传递了一种信念,既柔软,又坚硬,云雾山管理局以这种方式,坚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