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海城“八景”的确立应始于清乾隆时期,首创者当为乾隆时任平凉府盐茶厅同知(驻海城)的朱亨衍,在他任总纂的《乾隆盐茶厅志》第十卷“艺文志”中就录有他写的“海城八景”诗八首,此后百多年间,题咏海城“八景”诗的官员和文人即沿此成例,内容有变,拟定的题目不变。其中有一景名曰“五泉竞冽”与海原(海城)的水利密切相关,有必要在此一叙。
海原地处宁夏中南部干旱带,历来缺水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谓。从缺水这个角度来认识,“五泉竞冽”不仅仅是一道景观,更重要的是水利资源,是与文化紧紧融合在一起的水利文化资源,包含了前人对水的理解和感思。查阅史料所知,抒写“五泉竞冽”这一奇景的作者先后有5人,分别是朱亨衍、潘炤、朱美燮、杨金庚、陈廷珍。潘炤一人独写七首,其余4人每人一首,共十一首;朱美燮写的是五律,另4人写的皆是七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分别是乾隆盐茶厅同知朱亨衍和光绪末年海城县知县杨金庚,他们中间虽说隔了100多年,但他们在任职期间治水有功,为海城的水利作出了很大贡献,被后人所铭记。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朱亨衍、杨金庚创作的《五泉竞冽》则更有意义、更加出彩。
先来看朱亨衍的七律《五泉竞冽》:
华山灵秀耸青莲,山麓幽深涌碧泉。
触石乱流来混混,兼风带雨响潺潺。
汇成巨浸知何地,汩没污泥已百年。
应解圣明西顾意,化为霖雨济岩边。
五泉竞冽,景在南华山,今海原县城西南七公里处的五桥山下,沟中有泉五出,清冽甘甜,自古即为县城内军需民食之主要水源。《乾隆盐茶厅志》记载:“华山(南华山)随地皆泉,而北来者,渊源独壮,名虽有五,而数十倍过之,清冽甘香与他水异,登山下视,仿佛星宿海也。”《光绪海城县志》亦记载:“泉在县南十四里五桥山下,源深不盈尺,其水清冽,城市赖之。五泉环列,水从山出,一如黄河发源之星宿海。县城乏水,以‘海’得名,殆即因此地耶。”由此可知,县城得名“海”字,也与此有关(当然也与海喇都有关)。这首诗写得很优美,碧泉深涌,“汇成巨浸”,兼之景色描绘如画,读之使人心旷神怡。但如何以解“圣明西顾”之意,“化为霖雨”呢?朱亨衍为此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据1999年10月出版的新修《海原县志》卷九“水利水保志”第一章治水历史记载:“乾隆十四年(1749年),海喇都知事朱亨衍‘因劝农为圃,而虑涓涓细流不足灌溉’,督民通力疏壅塞瘀滞之泉。为引五泉之水,制木槽横架于沙河,水因飞渡,得免渗漏。此外,又从县城南门涝坝东岸下至路旁民地凿渠引水灌地。”这是朱亨衍的功绩之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亲力亲为,对县境内的水资源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海原县志》继续写道:“为摸清本县各地水资源状况,朱亨衍又对县境水源进行了调查,发现南华山一带有泉约50眼,西安州有泉38眼,蒙古堡(贾塘一带)、郑旗堡也有泉眼数十,其他如老观堡(罗山一带)、羊坊堡等亦有少数大小不等的泉眼,这些泉水涌出汇成小河后,供当地人畜饮用和灌溉少量田地。另外,在红古城西门外有条甜水河,味甜可饮,并便于灌溉。”作为一个清代穷乡僻壤县(盐茶厅)的同知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难怪地方史志对他的评价很高:乾隆“十三年(1748年)奉文移驻海城。修城池,建衙署,开水利,卓著政声,士民至今称之。”不论哪个朝代,只要他为官一任,能够为民办事,造福一方,人们会永远记住他。
再来看杨金庚的七律《五泉竞冽》:
紫霞宫里戏游仙,倒泻琼浆化石泉。
星影巧联魁宿聚,水泡动宕夜珠圆。
励清品欲争廉让,分派符疑合地天。
试向山中花马驻,应教一饮一投钱。
这首诗出自《光绪海城县志》第十卷“艺文志”。杨金庚是清代山东青州府诸城县(今山东诸城市)人,拔贡出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任海城知县。史料对他的生平记载不多。他的这首诗颇具想象力,把泉水写成是紫霞宫里的琼浆倒泻人间形成的,即使到了人间,也是一如仙境:星影魁宿,水泡夜珠;清廉含质,分合有序,不失为圣洁之品,自当好好珍惜。作者据此发出了“试向山中花马驻,应教一饮一投钱”的喟叹。杨金庚在任期间也十分重视水利,挖窖筑坝,修渠引泉,颇多贡献。新修《海原县志》对他的记载是:“光绪年间,‘城内乏水,掘九仞而不及泉’。为解决人畜饮用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知县杨金庚在署内浚修水窖,动员督促营汛及城内居民挖窖270余眼。这些水窖大多为学堂、营汛、绅商、烟户所用,而贫苦小民则在西关涝池取水,但仍不敷日用。于是,又在县城南门外督兵修复占地六亩的旧有涝池,引五桥沟之水存蓄其中。这一措施,基本解决了当时县城人畜饮用水的困难。其时,县城附近五泉之水还可灌地二顷有余。”《宁夏水利历代艺文集》中载有一篇杨金庚的《重修涝池记》。观其文,可知其为民之心。看来,杨金庚并没有辜负他这个“知县”所担负的职责,是为海城当地老百姓办了一些实事的。
干旱少雨的海原历来都很珍惜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清代海城“八景”中还有两景“清池皓月”“双涧分甘”,也是与水有关。对“双涧分甘”,《乾隆盐茶厅志》的解释是:“五泉山下不二里,而流分东北,滔滔滚滚,昼夜不停。汲饮之余,阡陌皆满。”知县朱美燮有诗云:
绕郭来双涧,分甘食利多。
桃花沿岸放,棠阴夹堤过。
四野皆流泽,千家各饮和。
膏腴滋稼穑,到处起田歌。
但愿如前代诗人所祈,融入诗中的水文化能够永远流淌,滋润山川;田歌起处,稼穑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