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5月31日,记者走进谢彦童家时,他正坐在电动轮椅上晒太阳,两个孩子围着他追逐打闹。这个曾经闷气沉沉的院子,在电动轮椅到来后有了一丝生机。
谢彦童是西吉县什字乡谢寨村人,今年34岁,他们兄弟4人都患有罕见病遗传性肌肉萎缩症,大哥已经去世多年,二哥谢彦伟今年47岁,三哥谢彦臻今年35岁,均在18岁前发病,兄弟三人常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由79岁的父亲谢宗玉和73岁的母亲赵玉珍照顾。
25岁之前的谢彦童虽然笼罩在疾病恐惧中,但他的身体和正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以为自己躲过了家族遗传病的魔咒,22岁那年与喜欢的人结了婚,并生下一双可爱的儿女小轩、小璇,他还当上了卡车司机跑长途运输,一家人生活过得安稳又幸福。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谢彦童25岁那年,不幸还是降临了,他的四肢越来越僵硬,行动越来越迟缓,妻子目睹了一家病人的辛酸,对婚姻失去信心,最终选择离婚改嫁。
“那时候我陷入抑郁,觉得人生没有什么盼头,每天过得浑浑噩噩,几度寻死。”谢彦童说,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是两个孩子和年迈的父母让他有了活下来的勇气。
2024年4月21日,自治区政协调研组到谢彦童家走访慰问,看着谢彦童家中简陋,兄弟三人无力地躺在炕上等待头发花白、干瘦如柴、年事已高的父母伺候时,大家的眼角不禁泛起了泪花。在送上慰问品后,调研组鼓励他们一家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信日子一定会好起来。谢彦童握着大家的手吐露心声:“我现在最想要一个电动轮椅,能去院子里晒晒太阳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调研组当即表示满足他的愿望。
罕见病群体的生存质量,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爱。调研组嘱咐西吉县当地干部和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要深入研判,用足用活政策,最大限度为困境家庭提供帮助,设身处地关心大病困难群众生活和身体状况。
5月初,经西吉县民政局核查,将谢彦童、小轩(女儿小璇户口随改嫁母亲)享受的2个B类低保430元/人/月调整为2个A类低保510元/人/月,为两个孩子办理了事实孤儿津贴;什字乡给予谢彦童2000元补助。西吉县残联为谢彦童家进行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改造。
随后,西吉县政协主席马保师回访谢彦童一家时,了解到他们还需要3张电动护理床,号召委员们献出爱心。5月22日,西吉县政协社会治理委员会功能型党支部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组织委员共捐赠资金1.1万元,并与厂家对接联系,定制配备电动护理床,厂家上门安装调试。5月底,3张电动护理床和1辆电动轮椅均已到位。
得知两个孩子没有书桌写作业时,5月中旬,西吉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买来新书桌,还送来了书包、运动鞋、铅笔盒等学习生活用品。小轩拿到新的运动鞋后迫不及待地穿上,满院子飞奔着。小璇则趴在爸爸后背上,手挽着爸爸的脖子,温馨异常。看到这一幕,孩子奶奶握着西吉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
“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不然我们这一家子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谢彦童感激地说,“大哥去世后,我们兄弟三人也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只能躺在炕上了,是党和政府的帮扶让我们看到更多生活可能,大家的支持、鼓励让我们重拾生活的希望。今后,我要好好活下去,让短暂的生命更有质量、更有意义。”谢彦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