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华北第一个人民政权的创建者之一——赫光

赫光(1902—1931),原名万锡绂,字季玺,宁夏固原人,中共党员。1931年,根据中共中央和山西特委的决定,赫光参加并领导了著名的“平定兵变”,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和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同年8月,在阜平城西法华村受降国民党军队时,遭敌暗算,壮烈牺牲,年仅29岁。

走上革命道路

赫光8岁入私塾读书;11岁入固原县高等小学;16岁,考入平凉陇东公立中学堂。他勤奋好学,在老师和同学中赢得了赞誉。

1922年,陇东镇守使张兆钾为扩充私人势力,在青年学生中招考军官。赫光应考,被派到北洋军阀吴佩孚办的洛阳讲武堂学习军事。当时,马列主义已在全国传播,讲武堂已有共产党的活动。赫光在进步同学的介绍下,接触到了马列主义书籍。

1924年,赫光从讲武堂毕业,由于学习成绩出众,被吴佩孚任命为直属机枪连连长,后又被提升为迫击炮营营长。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部在秦皇岛被奉军包围,几乎全军覆没。赫光从战场上脱险,年底由天津返回家乡。此时的固原农村,在1920年大地震之后,经济凋敝,匪盗横行,民不聊生。许多赶着毛驴运煤炭以求温饱的农民,常被土匪抢去毛驴,扒光衣服。赫光目睹这种情况,十分愤慨,曾拿上父亲私藏的手枪为农民保镖。在家期间,他从现实中进一步认清了社会的黑暗,政权的腐败,民族的危机,人民的苦难。1926年农历五月七日,赫光辞别年老的父亲,留下怀有身孕的妻子,毅然踏上征途,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赫光离家之后不久,就投入共产党的怀抱,在中共豫陕特委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由于上过军事学校,参加过战争,有军事知识,党组织确定他搞兵运工作。1926年冬,赫光和苗广义、刘明德、浦子华等十多名党员,受党组织派遣到安徽阜阳,进入国民党四十七军高桂滋部。这支部队,共产党的力量比较大,像留守司令部特务连和高建白教导团的九个连,都有共产党的支部或小组,大部分连、排、班长都是党员。赫光被任命为军部少校参谋。这个职务,非常便于和其他党员联系。

积蓄革命力量 发动“平定兵变”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惨遭杀害。当反革命魔爪伸向高桂滋部的时候,党组织将一些容易暴露的党员撤离,留下隐蔽较好的同志继续坚持斗争,赫光被指定为负责人之一。

这时,赫光看准了放羊娃出身、在军部当通讯员的齐渭川,给他灌输革命思想。在此期间,赫光与中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取得了联系,经常和他研究工作。在皖北特委的积极协助下,发展了一批党员,党在第四十七军的力量得到了恢复。

1928年,高桂滋部奉命由阜阳向山东进发。赫光征得中共皖北特委同意,准备在金乡县羊山集举行兵变。但因组织不够,兵变未能成功,有的党员被敌人杀害。党组织在总结这次失败教训时认为:要想兵变成功,必须要由共产党员取得部队的实际指挥权。于是,赫光千方百计离开军部,当了一名营长。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高桂滋部由利津、蒲台渡黄河,经惠民、衡水、正定、十八盘,到达山西平定县驻防。高部缩编为第十一师,各级军官随之降级,赫光降为连长。

1931年,高桂滋部又有五六十名共产党员。骨干力量大部分在赫光所在的一团。许多党员担任下级军官,握有实权,大部分士兵也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当时山西驻扎了大量军队,给养困难,士兵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中共山西特委于5月专门召开会议,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举行兵变,将高桂滋部3个团拉出来,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在五台山一带建立革命政权,并确定了干部人选,上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决定。中共山西特委向赫光传达之后,一场组织兵变的斗争便在第十一师积极开展起来。

赫光和其他同志一起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从兵变动员到行军路线,作了周密的安排,还计划了应变方案:万一受阻击,就先到河北阜平,壮大力量后再到五台。

为了取得党的具体领导,赫光曾借故亲自到太原,向山西特委书记刘天章汇报了兵变准备工作情况,并交换意见。

6月下旬,高桂滋突然逮捕了第一团二营八连共产党员、排长刘玉珊。赫光立即派共产党员、副营长刘明德到太原,向中共山西省委(特委改置)汇报。刘天章等认为时机成熟,应立即举行兵变。山西省委马上展开紧张工作,制作军旗,刻制印章,印刷布告、传单。中共山西省委请示党中央同意,派山西军委书记谷雄一协助赫光领导兵变。

7月3日,谷雄一见到赫光便立即传达省委决定,商定具体行动方案。第二天,适逢星期六,晚上军官回家,士兵自由行动。高桂滋及所属三个团长王子宜、高建白和刘杰三,去北平给高桂滋父亲祝寿。于是,赫光、谷雄一决定4日晚12时举行兵变。

一切就绪,只等起义,不料师部手枪连一个班长(党员)醉酒泄密,敌人在内城加强了警戒,调兵控制了重要通道。赫光得知这一意外情况,当机立断,严肃地命令提前半小时行动。住在城隍庙的一团二营士兵一拥而上,占领团部之后,向司令部、县政府所在的内城进攻。因敌人已有准备,城门紧闭,火力密布,起义部队几次冲锋,没有攻下。由于怕拖延过久,被孙楚、李生达部察觉,起义的一团顾不得接应二、三团,只在大街、小巷张贴盖有军长赫光大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布告和传单,趁夜出东门,撤离平定城。

组建红二十四军 积极开展工作

7月5日晨,起义的七个连1100余人集结在盂清城村外的岔路口。谷雄一宣布:经党中央批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正式成立。然后举手表决,推举赫光为军长,窦宗融为副军长,谷雄一为政治委员,刘明德为参谋长,刘子祥为政治部主任。之后,赫光站在一个土丘上慷慨激昂地说:“从今天起,我们是工农红军了,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二十四军,再不是国民党的高桂滋部队了!”接着又宣布了红军的纪律:“要坚决执行命令,不能有一丝一毫虚假。要爱护百姓,打土豪,分田地。要公买公卖,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后如有违犯者,按军法从事。”

会后,部队举起绣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大字的军旗,向五台山地区挺进。

红二十四军向五台山挺进的沿途虽未受到阻击,但当时该地区敌军云集,不利于红军活动。赫光与谷雄一等同志研究,一致认为:红二十四军刚刚建立,不能硬拼,应避敌之锐,向晋冀两省交界、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地处太行山中段的阜平发展。先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尔后再向五台山进军。

于是红二十四军从柏兰镇拐往东南方向,回盂县,翻十八盘,7月13日进入河北平山的蛟潭庄、柳木园一带,和地方保安团队打了一仗;17日,过灵寿县;18日到达阜平县。部队在易家庄和菩萨岭遇到保安团的阻击,红二十四军兵分三路,中路打着红旗正面前进,两侧迂回包围,吓得保安团狼狈逃窜。国民党县长也弃城而逃。

通过放粮及宣传教育,在群众对红军有了认识的基础上,赫光和其他同志一起,和当地党员、群众反复商量,酝酿建立阜平革命政权。7月26日,在县政府大堂前的院里,举行了有1000多人参加的政府成立大会。

革命政权建立后不几天,农民协会、小商人协会、锄奸团相继成立,各项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就在红二十四军创建阜平革命根据地的时候,平汉线上爆发了张学良、石友三战争。

8月,国民党军石友三部第27旅采取阴谋诈降的手段,诱骗红军前来受降。红二十四军的领导同志在讨论沈克诈降这一事件时,虽也有人提出疑问,但大多数认为沈克是一支杂牌军队,石友三已败,处境困难,投奔红军是真心。因而,丧失了对敌人的警惕,便决定叫沈克把部队开到阜平城东、城西进行收编。谷雄一、窦宗融、李英兰等赶往离县城50多里的王快镇去迎接,一进村即被秘密扣押(后送北平杀害)。

沈克见阴谋得逞,于8月10日派赵海清旅,从王快开往阜平县城,假称“奉谷政委命令”,前来接受改编。赫光信以为真,叫他们驻在城西五里的法华村。赵海清还派副官宋祯到军部说,给养困难,军心涣散,要求赫光军长尽快接见。赫光、刘子祥与6名战士,带着银洋、肉、白面等慰问品,兴致勃勃地赶到法华村。

发现赵旅诈降后,赫光等在突围中遭到阻击,英勇地倒在了血泊中。同去的其他7名同志,除一名战士冲出重围回城报信外,其余人都英勇牺牲了。十恶不赦的敌人,将赫光、刘子祥的头铡下,装入酒桶,送到北平,还拍成照片,令士兵传看。法华村人民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将赫光等7位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村东北山脚下。

(据中国军网)

--> 2024-05-27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76247.html 1 华北第一个人民政权的创建者之一——赫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