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丝路古道余韵悠长 历史遗存见证辉煌

——探秘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

航拍下的姚河塬商周遗址发掘现场。

姚河塬商周遗址发掘出的考古成果。

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清理出土文物。

本报记者 邓 蕾 文/图

姚河塬西周城址位于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北部,地处六盘山(陇山)东麓泾水流域上游,坐落于其支流红河源头处李儿河、小河、大河汇流切割的三角形台塬地上。2017年4月,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开展“红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较多的西周时期陶片,随即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开展专题调查、考古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从2017年5月开始,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勘探工作持续开展。经考古勘探和发掘,确认城址面积92万余平方米,布局完整,时代从商代晚期延续至春秋早期,考古学家通过对出土的甲骨文解读,确认该城址国别名为“获国”,是一处史籍未记载的西周诸侯国都邑。

抢救性挖掘 史籍失载的古获国重新走进历史

风扑面,沙迷眼,逐黄尘,行不歇。日行万步,偶有发现;拾陶片,封装袋,打点、记录,拍下张张照片;灰坑、窑址、墓葬,破碎的过去,在眼前还原……这是考古人的日常。

中国的考古工作实行领队负责制,自治区政协委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马强便是姚河塬考古工作队领队,他介绍,在2017年发现姚河塬城址时,每座墓葬都遭盗掘。“我们刚来时,连续一周在城址现场蹲守,用矿灯、手机灯光与不法分子周旋,每天都蹲守到凌晨两三点钟再返回驻地,即使这样,第二天来还是会发现有新的盗洞。”马强说,为此,他们申报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2017年至2022年,我们考古队员住的彩钢房,夏天酷热冬天极冷,喝储存的窖水,但队员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考古工作中。”马强说,除了生活条件艰苦外,他们进驻后缺少资金,工作条件很简陋,工作刚开展时,挖掘现场没有加盖临时性防雨棚,当时正处于六盘山雨季,下暴雨全部灌入已经发掘的探方和墓葬。在多个暴雨夜晚,马强和工地看管员头戴矿灯,用3台水泵抽水,挑渠修水路,保护城址。“那时,我在发掘现场的简易工棚驻守了3个月没回家。”他说。

“考古有偶尔的惊喜,但更多是枯燥烦琐的记录,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和耐心。”马强说,考古人一年四季连轴转,没有休息日,春节都没有放假,远离都市的繁华和家庭温暖,长时间住在工棚板房中,穿梭于泥泞的乡间土路,每天重复机械的考古工作枯燥而单调。作为领队,他不仅要学会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村民打交道,还要会水电暖安装维修、熟知田野考古的各类技术,确保各项考古工作顺利展开。

在考古发掘工作中,并不会每天遇到很多“宝贝”,破碎的陶片才是常客。一片陶片、一片瓦片,每一片都需要清洗拼对,也许可以拼凑成功,也许孤立零散……

“我们挖掘这个城址并不是要找到什么惊天秘密,而是要搞清楚这个诸侯国里面是什么样的布局,这都是我们通过考古才能发现的。”马强说。

让马强和队员骄傲的是,中国出土的商周甲骨文总计字数约4500字,姚河塬城址目前总计出土甲骨文150余字,且字迹如芝麻粒大小,有的字高和宽仅两毫米。“刻辞均系微雕,是继周原凤雏城址之后,全国第二处微雕甲骨文发现地。此外,这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发现甲骨文的地点。甲骨文完整刻辞73字,是继陕西周公庙单片刻辞37字之后目前国内西周甲骨中所发现的最长刻辞甲骨,可谓是西周甲骨之冠,并且出现多个原来不曾出土过的单字,增加了西周甲骨文的单字数量。”马强说。

创新工作理念 让考古工作变得不再“神秘”

考古学界有人说姚河塬城址的考古发掘形成了一套调查、发掘、研究、公众考古的“姚河塬考古模式”。

马强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田野考古创新理念,他撰文《精耕细作:姚河塬城址田野考古工作理念探讨》在核心刊物发表,且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考古学》全文转载。

为了获取更科学的考古资料,马强在对墓地进行勘探发掘的同时,组织调查队对城址及红河流域进行细致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按大城址聚落(城址)考古的方法对城址内的重要功能区进行调查勘探。与国内外26家单位开展多学科多维度的合作研究,诸如红河流域大范围的航空摄影考古、古环境古地貌考古、DNA全基因组、马车复原研究等科技考古,成为宁夏考古人自己独立主导发掘和开展多学科合作的典范,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国内考古领域都走在最前沿。

此外,马强邀请国内外考古领域知名专家来姚河塬开展讲座,目前已举办61场次,吸引了宁夏师范学院、固原博物馆及乡镇文史爱好者前来参加,并采取线上直播方式,使优质学术资源惠及当地,形成学术品牌效应。

马强常说考古学要贴近群众,让考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他积极协调先后在固原博物馆、宁夏博物馆举办了“发现获国——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成果展”,精选田野考古发掘出土文物224组,共计382件,让考古发现走进普通大众生活,获得了“2023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开通“姚河塬考古队”微信公众号和“姚河塬考古队”哔哩哔哩视频号剪辑发布《姚河塬考古队日志》系列短视频,受到行内外广泛好评,使得考古工作变得具体而不再“神秘”,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投身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来。

深研考古成果 填补西周历史研究的空白

姚河塬商周遗址先后荣获“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田野考古二等奖”“2019年第八批国保单位”“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亦称六大考古发现)”2021年百年百大考古发现160项入围。2021年入选《新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2011—2020)》,2022年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等众多殊荣,拿全了考古界的全部奖项,可谓集齐了“七龙珠”,这在全国也是极少数。2017年,姚河塬西周城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委专家给予“五个最西北”的高度评价: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诸侯级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发现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最西北的铸铜作坊城址。

姚河塬西周城址虽遭盗掘,但出土文物种类丰富,涵盖了各个方面。姚河塬城址也是目前所知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有瓿、罐等器类,应当来自中国浙江萧山一带,是远距离长途贸易结果。还出土了费昂斯珠、玛瑙珠等遗物。

姚河塬西周城址还发掘了一处铸铜作坊,有水池、储泥池、灰坑等遗迹。灰坑中出土大量陶范,分为容器范、车马器范、工具范。与铸铜有关的遗物,主要有炼渣、炉壁、鼓风嘴(管)、铸铜工具等。从发掘结果可以肯定,这是一处西周文化的铸铜作坊。以往发掘的西周文化的铸铜作坊较少,主要集中在周原、洛阳成周等王畿之地,全国总计不超过5处,其他地区虽见陶范,但没有发掘到铸铜作坊。姚河塬城址铸铜作坊,是目前所知西周早期位置最西北的一处。该作坊的发掘将有助于西周铸铜技术体系及铸铜业的深入研究,更是目前西周铸铜业中心与边缘对比研究中难得的资料。

姚河塬西周城址为研究3000年以前的西周早期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西周历史研究的空白,也填补了宁夏地方史研究的空白。同时,将宁夏的建制史提前了1000年,彭阳县也成为宁夏历史上文化序列唯一没有断档的县域。

“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成果展进一步丰富了宁夏百年考古成就,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据。”马强说。

--> 2024-05-23 ——探秘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76103.html 1 丝路古道余韵悠长 历史遗存见证辉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