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孙娘,我要去早市,给你捎点啥不?”“张婶,今个太阳好,我帮你把被子晒晒吧。”“最近家里怎么样,有事您说话……”走进大武口区青山街道团结社区,总能听到邻里间的招呼声,这是来自社区“60为80”为老爱老敬老的和谐音符,这声音驱赶了寂寞,驱赶了孤独,带来了温暖,也带来了幸福。
据了解,团结社区辖区内共有住户3843户9506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1125人,占总人口的12%,其中空巢、独居老人132人,残障老人31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社区努力将为民办实事与社区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考虑到社区老旧小区多,有很多企业退休的老职工,存在老年人口基数大,独居老人、残疾人较多等问题,为更好服务老年人,2019年,我们通过成立‘60为80’爱心储蓄服务队,引导退休且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为年老体弱的高龄老人服务。”团结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刘菊菊告诉记者,服务队成立至今,志愿者和受助的老人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今年85岁的杨桂芹,一直和患精神残疾的儿子一起生活,王海琦和芦佩珍两位阿姨负责照看她,起初杨桂芹不太接受她们,但王海琦和芦佩珍见她一个人费力地晾被子和衣裳,就主动上前帮忙,相互熟悉后经常电话聊天,不知不觉杨桂芹向她们敞开心扉。“我患帕金森症、冠心病走路很不方便,遇到问题想找人帮忙,又不知道找谁,自从她们来了以后帮我解决了好多问题。”杨桂芹老人告诉记者,这样的互助模式让他们晚年生活不再孤单,日子更加温暖。
参加志愿服务的老人互相熟悉,不仅掌握各家情况,还能带动参加社区各种活动。采访中,记者见到了服务队里仅有的3名男队员,70岁的呼忠林年龄最大,他的受助对象是87岁的独居老人张老伯。“虽然年龄不小了,但我身体健康,能爬楼,和邻居们都熟,谁家有什么困难我都知道。”呼忠林说,他经常帮助老人买药、扶他们出门晒太阳,张老伯的通讯录中,除了家人,排在最前的就是他。
在爱心储蓄服务队微信群里,“今天的老人,明日的我们”成为大家共同的理念。“我是独生女,孩子也是独生,我深知一个人照顾老人的不易,所以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多为社区老人服务,我们迟早也要老的,要将心比心,能帮助人家的时候就帮助一点,将来我们有需要自然也会有人伸出援手。”志愿者王海奇说。
刘菊菊介绍,“60为80”爱心存储是一项长期工程,为保证志愿者服务时长积累的安全性、有效性,团结社区积极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兑换机制,为每名注册志愿者配备“爱心储蓄卡”,一人一卡记录志愿服务积分及时长。每次志愿服务活动都录入评价体系中,在社区审核通过后,计入“爱心储蓄卡”和团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社区还推出相关激励措施,可凭积分兑换在“家门口”老年大学优先报名资格、健康体检、理疗按摩等权益。为确保“60为80”爱心储蓄行动持久健康运行,团结社区吸收借鉴、积极创新,探索为高龄老人提供“六个一”服务,即一天一问候、一周一看望、一月一服务、一季一联盟、每节一活动、生日一祝福,让互助养老有温度、为老服务有热度。
现如今,“60为80”爱心储蓄互助联盟已遍布团结社区每个角落,人数也从10人扩展到了36人,服务对象也由10个家庭增加到了30多个家庭,部分随子女进城的“候鸟式”老人也陆续加入其中,在辖区形成互助养老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了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