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玉龙
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对岳飞《满江红》中“踏破贺兰山缺”中的“贺兰山”争论不休,包括一些历史学者也认为此贺兰山为河北磁县贺兰山,主要理由是岳飞足迹从未到过宁夏贺兰山。而我们认为岳飞词中的贺兰山一定是指宁夏的贺兰山。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从山体的区位和气势来说。宁夏贺兰山山体南北长250公里,东西宽20公里至40公里,最高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气势雄伟,横亘南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河北贺兰山海拔只有186米,且多由鹅卵石堆成,长度约10公里。此地距离岳飞兵营驻地不足百里,岳飞在日常练兵时就能踏过此山,以岳飞的胸怀和志向,绝不会用踏破一个近在眼前的小山丘,来表达自己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壮志雄心,河北磁县的贺兰山不足以体现岳飞写词的意境和他写词所抒发的胸怀。
其次从贺兰山的历史影响力来说。宁夏贺兰山这个名称,最早记载于《隋书·赵仲卿传》。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赵仲卿攻打突厥而出贺兰山,途经贺兰山时的记载。唐朝诗人韦蟾于公元869年所写的《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中写道“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据此可知,在隋唐时期,宁夏的贺兰山已经名满天下。而河北磁县的贺兰山,源于当时有个叫贺兰真人的道士在此地修行,《宋史》载:“贺兰真人,称贺兰栖真。自言百岁,有气功之术。冬不畏寒,夏不怕暑,往往不食,或有纵酒狂饮,一顿能吃肉数斤”。宋真宗因慕其名,宣召宫中,赐号宗玄大师,同时将此山赐名贺兰山。在宋朝时期,可能河北贺兰山也就只有沿山的百姓知晓其名,并不会像宁夏贺兰山一样为天下所知。
最后从岳飞的个人情怀来说。宁夏贺兰山自古被称为军山,早在汉武帝时期,在与匈奴15次大战中有两次就涉及贺兰山。第一次战役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卫青、李息率军从太原出发,包围匈奴右部楼烦白羊王于今鄂尔多斯而击破,俘虏五千余人,牛羊百余万,白羊王楼烦王从贺兰山、狼山间向北逃亡,卫青等追至今内蒙古狼山,沿狼山、贺兰山西麓从甘肃临洮返回。经过此战,使匈奴远逐,贺兰山周边地区牢牢置于汉廷管辖之下。第二次战役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秋,匈奴万骑侵入代郡(今河北蔚县),来年霍去病率部由今宁夏灵武附近西渡黄河,越贺兰山,直奔西北,绕过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折向西南,进到祁连山直至今甘肃张掖一带地区,一举击破了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所部,共斩俘三万两百多人,一战使河西匈奴部族只残存十分之三,大大削弱了匈奴势力,保全了汉廷安宁。作为一名爱国将领,汉朝名将们与匈奴作战的历史深深影响了岳飞,岳飞在词中所写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引用的典故便是汉平十八年(公元75年)二月至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新疆的疏勒城保卫战。如果不是宁夏贺兰山,何来的“胡虏肉、匈奴血”?“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饮马瀚海”是古代将领梦想的至高荣誉,岳飞自视甚高,格局大,所以才有踏破贺兰山缺和直捣黄龙府的雄心。岳飞在词中的典故能引用到东汉和西域,一定知道历史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兵家必争之地——宁夏贺兰山,并且当时金人、西夏人所占的贺兰山等属地之前就是大宋失地,作为军事统帅的岳飞,必定是有收复宋朝失地,重现汉唐盛世之景的雄心壮志。
通过以上印证,可以推断岳飞词中所指的贺兰山一定是宁夏贺兰山。
(作者系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