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浣 杨 媛
江南“漂移”与江南景观的营造
今天人们习惯把“江南”看作是“长江以南地区”,但是历史上的江南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地域与文化概念。“江南”一词最早指“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游猎区,大致包括洞庭湖、长江中游南北的湖南、湖北地区”;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范围“已由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移至下游的江浙一带”;至唐代,江南才有了一个较为确切的行政地理范围,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其中江南道范围最广,囊括今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起四川、贵州,东至海滨的近半个中国”;到明清,江南成为浙江和江苏的“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以及由苏州府划出的仓州等‘八府一州’”的专称,曾有“苏常熟,天下足”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比喻。
从“江南”的历史演变来看,江南地域范围的变化过程“与‘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文化发展的历史是完全合拍的”,但无论怎么变化,环境幽雅、人才辈出、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成为江南文化沉淀在明代的基本特质。从地方和边塞的视角看来,江南指的是宜居环境、社会安宁、经济富庶、人文荟萃和对城市先进发展的向往;从苦寒和干旱交织的宁夏看来,江南既是长江之南、吴越之地,也是山东福建、北京西安,甚至是整个中原。这些地方的移民怀着乡愁和梦想来到这片深受黄河浸润的土地,参照故乡的模样,兴水利,垦田地,造园林,塑景观,习礼乐,变风俗,“用夏变夷”“以夏化夷”,创造了独特的塞上江南景观。
兴水利,垦田地。“景观”是现代地理学中的一个外来概念,其类型可分为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葛剑雄教授认为“‘景’是指客观存在的地理要素的表层形象,包括自然、人文、社会,或兼而有之,或合而为一。‘观’是指人类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对‘景’的感受和印象。”安介生认为,“江南景观演变的核心部分,就是水域景观。”胡晓明也指出水对于江南景观的重要意义,“北国的江南化,重要特征即水乡化”,“以‘水乡’为区分南北中国的关键”。可见水是江南景观的核心特征,也是塞北宁夏得以被称为江南的重要标志。
明代水利的开发与修复对于宁夏镇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江南景观的营造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水利兴,则宁夏兴。
在宁夏水利系统中,汉延渠、唐徕渠首当其位,汉延渠“自峡口之东凿引河流,绕城东逶迤而北,余波仍入于河,延袤二百五十里,其支流陡口大小三百六十九处”,官桥、通济桥跨汉延渠修建。唐徕渠“自汉渠(汉延渠)口之西凿引河流,绕城西逶迤而北,余波亦入于河,延袤四百里,其支流陡口大小八百八处”,新渠、红花渠、良田渠、满答剌渠为唐徕渠之支,宁化寨桥、社稷桥、贺兰桥、新立桥、站马桥、天生桥俱跨唐徕渠修建。以汉延渠、唐徕渠为主的水利灌溉渠道如枝叶状扩散贯通宁夏镇,成为宁夏镇城水域景观风貌的根脉,“枝而为渠,潴而为湖。其为渠也,溢螮蝀,驾螭虬,条分缕析,曲折周流。经城市而脉脉,道浍洫而滮滮。溉千林之果蓏,浸万顷之塍畴。其为湖也,萑苇之场,蒹葭之薮,藠藠无垠,涵藏百有。刍牧者驰骛,茭藁者奔走。”
水利的兴盛为宁夏镇屯田的开垦和灌溉提供了优沃便利的条件,“宁夏为地,贺兰峙其西,崒嵂盘亘,黄河在其东,洪流环带,而汉、唐诸渠,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有灌浸之利,以育五谷,以故视诸边镇称善地焉”,也成为边塞地区军民所食来源倚仗和得以守城保边的关键,“赖汉、唐凿渠,引河灌田屯种,军民藉此以食,边圉藉此以保矣”。每至四月初春灌之际,“开水北流,其分灌之法,自下流而上,官为封禁”,保障农业生产的灌溉,处处呈现“天堑分流引作渠,一方擅利溉膏腴”“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万井稠”“鱼鸟悠悠物候始,风光迥是小江南”的江南水域景观风貌。
明代自洪武初年已经开始“修筑汉唐旧渠,引河水灌田,开屯田数万顷,兵食饶足”,当时宁夏左、右、中三卫护卫屯田人数为一千七百人,屯田一万八千八百三十二顷五亩。发展至嘉靖年间,宁夏五卫已有户二万一千三百六十八,总人口三万五千四百四十四人,屯田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顷一十二亩,屯田人口和数量大大增加,“转盼之间,变荒碛为丰壤,易流莩而乐康阜。裕民足国,未有善于此者。”
建府宅,造园林。水利的贯通亦成为宁夏镇江南园林景观营造关键,“宁夏镇造园得水为贵”,无水难成园。
庆王府所属的园林有丽景园、小春园、乐游园、撷芳园、盛实园、逸乐园六大园,以丽景园居冠首。丽景园本是庆王府果园,朱㮵利用宁夏水利之便,以及多湖泊等自然地理条件,从金波湖、红花渠引水造园,在清和门外建丽景园,园内有芳林宫、芳意轩、清暑轩、拟舫轩、凝翠轩、望春亭、水月亭、清漪亭、涵碧亭、湖光一览亭、群芳馆、望春楼等楼阁亭榭,借助景观意境营造而成,或临靠水岸,或隐于花畔,景有尽而意无穷。园中还有月榭、桃蹊杏坞、杏庄等坞榭景观,日出可于桃蹊杏坞观朝霞华彩,“扶桑云散日朣胧,一片红霞映晓风。”鸳鸯池、鹅鸭池、碧沼、凫渚、菊井、鹤汀、飞虹桥、小虹桥、宴仙桥等池沼虹桥散布于园中,水系相接,湖光碧影,“仲夏名园里,肩舆花下行”,倚栏把酒,仿若江南。
丽景园南为小春园,园内有清赏轩、远眺台、眺远亭、牡丹亭和清趣斋。光化门外西南处建有乐游园,园内有来清楼、荷香柳影亭、山光水色亭。德胜门外有盛实园,南熏门外有撷芳园,过红花渠距城二里许永通桥西即为南塘。南塘废弃已久,嘉靖十五年(1536年)巡抚都御史张文魁修治南塘岁余未成,后都察院右幅都御史杨守礼巡抚宁夏时见南塘活水澄澈,命指挥方兴因势修浚,墙内外植柳千株,“不月余而成,在边方亦奇观也”,“周方百亩,菰蒲萍藻,鸥鹭凫鱼,杂然于中。泛以楼船,人目之如西湖,居民喜为乐土”,南塘便有了“西湖”之号。杨守礼经常与友人同游南塘观赏景观,“小艇容宾主,乘闲半日游。隔帘人唤酒,泊岸柳迎舟。垂钓双鱼出,随波一雁浮。夕阳催去马,清兴转悠悠。”
南塘之南岸为“知止轩”,乃杨守礼与友人总兵都督佥事任杰、副总兵陶希皋、游击将军傅钟、兵粮佥事孟霦在此会饮时命名,取“天下之事,贵乎知止”,“乐不忘忧,忧不可极”之意,若边事孔殷筹画未定时,可会饮于此,一菜一鱼,煮茶泛舟,共商治理,筹谋兵略;若敌人远遁,军食充足,百姓安乐,也可大会于此,“或飨夫士卒,或寄情管弦,乐不忘忧,乐不可纵……同誓勉,图忠孝”,身处塞北边地,杨守礼却展现出自勉豁达、功在边陲之乐观心境与传统士大夫的“乐忧”思想、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政治理想。时值宁夏受到蒙古鞑靼部侵扰,杨守礼任宁夏巡抚后亲自勘察宁夏各沿边关口险隘,筹修贺兰山赤木口,“以绝百年通虏之路”。
宁夏镇城园林景观的营造再现了一个北方之江南的盛观,一年四季亦是一幅江南图景,“春则杏坞桃蹊,霞鲜雾霭;秋则鹤汀凫渚,月朗风微;夏则莲濯碧沼之金波,娇如太液池边之姬媵;冬则柏傲贺兰之晴雪,癯若首阳山下之夷齐……而为西夏(宁夏)之美观,不减江南之佳致也!”
选八景,显品味。“宁夏八景文化”的形成是明代宁夏江南化和江南意境宁夏化的标志,是内地移民和地方土著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阶段。
来自江南的流寓文人把江南景观文化带入宁夏地域,明初江苏镇江籍人陈德武在戍边已久请告南还之际写下《宁夏旧八景诗序》,“写风云雪月之清奇,禽鱼花木之闲丽,以泄其得丧哀乐之情也”,其八景为:黑水故城、夏台秋草、黄沙古渡、长塔钟声、官桥柳色、贺兰晴雪、良田晚照、汉渠春水,希望“塞上之景”流传于世。“八景”是代表宁夏地域特点的典型八处景观,但陈德武笔下的八处景观已远超明初宁夏之观的时期与地域范围,是因对历史兴亡更替的感慨、对山河疆域的藩屏壮阔、对农田水利民生的忧虑、对盛世太平的祈盼、对人生短景送故迎新的慨叹而发,“以变化的眼光来总结归纳这八处景观”。
陈德武在序中提及到八景诗起源于南梁沈约的《金华八咏》。至宋代,画家宋迪善作平远山水,其得意之作有潇湘八景图: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观者留题谓之“八景”。后风景名胜之地多以八景组诗描写其风光,遂成八景文化。
故明代宁夏“八景文化”的形成与江南文化密切相关,来到宁夏的江南文人以及以庆王府宗室为中心的文人群体围绕宁夏地域景观创作出大量吟咏宁夏风光景致的诗词,形成一种景观文化现象,其中以“八景组诗”最具代表性。
朱㮵后依据陈德武之八景题咏重新删修定名为贺兰晴雪、汉渠春涨、月湖西照、黄沙古渡、灵武秋风、黑水故城、官桥柳色、梵刹钟声八景。朱㮵对八景的增删是从当时宁夏地域范围的视角重定的八景,多为宁夏地域景观,但仍保留“黑水故城”一景,管律编修《(嘉靖)宁夏新志》认为此景指赫连勃勃所筑统万城,但亦有学者认为是指西夏故地黑水城。跨越时间维度保留此景,朱㮵道出与陈德武不同的思想,“不管兴亡事短长”“兴亡千古只如此,不必登临感慨多”,经历过离乡就藩,身为皇子亦飘零的朱㮵已感悟到历史的更替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贺兰晴雪、汉渠春涨、月湖夕照、黄沙古渡、黑水故城、官桥柳色、灵武秋风、梵刹钟声这八种景观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既有塞北风光的壮阔宏大,又有江南景致的温润柔美,“澹清潭兮天光云影,翠秀色兮绿水芙蓉。赫连春晓兮,日烘桃李;灵武秋高兮,风坠梧桐。残阳夕照荒埛兮,落花啼鸟;飞瀑晴悬峭壁兮,玉涧垂虹。辘轳咿轧兮,影落芦沟之夜月;渔歌欸乃兮,响穷古渡之秋风。于是高台日上,长塔烟浮。晴虹之影乍弄,蒲牢之声初收。大河之水未波,蠡山之云不流。蔼华实之蔽野,漫黍稷之盈畴”,经过明人对宁夏的江南景观营造活动,塞北边地在景观风貌上已可与江南匹俦。
【作者简介:杨浣(自治区政协委员、西夏区政协委员),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民族与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史、西北历史地理等;杨媛,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