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红霞
固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区,“苦瘠甲天下”。“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亦干。”昔日西海固,最大的生活瓶颈就是缺水。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此,海绵城市走入人们视野。这对西海固地区来说,无疑是一次“翻身”的机会。
2024年3月6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西海固打赢这场翻身仗的故事。
“我们在宁夏固原开展水环境治理时,当地百姓送茶送饭,支持我们的工作。”
“你们主要是采取什么样的治水方式?解决什么问题?”
政协联组会上,听到黄绵松讲述的基层一线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插话追问。黄绵松告诉总书记,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固原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今年春节期间吸引世界各地游客4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15亿元,生态产品价值不断实现。
黄绵松从小目睹家乡干旱缺水的种种情况,学成后扎根固原8年,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为西海固地区建设了一座海绵城市,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
以“治水”为愿景
与水结缘23年
黄绵松是宁夏人,黄河岸边的吴忠是他的故乡。有水则兴、无水则荒给他的人生刻上了深深印记,这种对水的渴望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
在西海固,山沟沟里排长队,家家户户等着“空山水”,有时一等就是数小时。然而,即便是浑浊的“空山水”也不常有,吃水难的严酷考验曾令这里的群众苦不堪言。
西海固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干旱缺水、生态恶化、地瘠民贫。“当时不只是西海固,整个宁夏生态环境都比较恶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沙尘暴特别多,尤其是春天漫天黄沙,出门必须得用丝巾把脸裹住,要不沙粒打在脸上生疼,回到家时也是一身尘土。”黄绵松回忆道。2001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清华大学水利系。
怎么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改变家乡缺水现状,成为黄绵松时刻思考的问题。大学期间,他时常和来自宁夏的学友们交流讨论,要为家乡水利事业添砖加瓦。读完本科后,他在清华继续深造,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清华水利水电工程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6年,关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政策频频出台,这激发了黄绵松内心新的渴望。“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我很想跳到更大面上,以更系统化、更全面的视角,看看能否做一些与水相关的工作。”2016年4月,黄绵松走出学校的研究中心,加入首创环保集团。同年,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固原市入选。
虽然没在家乡工作,但黄绵松时刻关注家乡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固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同年8月24日,公司成功中标固原海绵城市PPP社会资本政府采购项目。
2016年9月8日,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固原市举行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开工仪式,标志着海绵城市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也是这一天,晨光熹微,黄绵松重返家乡,一干就是8年,希望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固原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与他一同前去的,还有轰轰烈烈投身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首创环保集团30多名专业人员。
建设海绵城市
为西海固留住每一滴雨水
固原市整体比较缺水,有固原“母亲河”之称的清水河水质超标,达到劣五类。
“当时,包括固原市在内的很多城市雨水管和污水管共用一套排水管道,很多干净的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雨污混流的水还会排到清水河里,干净的水源又被污染,污染水再反过来污染自然水体,导致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黄绵松告诉记者。“一下雨,黑乎乎的水像墨汁一样往河里淌,但比墨汁臭多了。”这一现状与“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隔了十万八千里。
整个项目不仅要解决黑臭水体的问题,还要统筹建设蓄水池、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留存好当地的雨水资源,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咱们西部地区老百姓最熟悉的‘母亲水窖’,其实就是海绵城市把干净水留下来的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建设海绵城市,能让更多雨水留存下来。”黄绵松说。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系统性工程,从源头、过程到末端,大小项目一共123个,涉及海绵化道路、老旧小区改造、公园广场升级、河道综合整治、地下管网检测修复等。海绵城市建设相当于给固原市区动了一次“大手术”。
同时对接13个政府部门,协调100多家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单位,黄绵松一心扑在研究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中。
技术有问题了,他带团队日夜攻关;协调不顺畅了,他多方奔走想办法;工程建设遇上瓶颈了,他绞尽脑汁设计方案……最多的时候,30多个工地同时开工。一次在工地巡查半天后,黄绵松才发觉脚有点儿冷飕飕的,低头一看,两只脚上,一只是布鞋,一只是网鞋。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固原市城区,再难见雨后水漫街区、清水河道臭气熏天情景,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海绵”设施。渐渐地,西海固的地变绿了、花变多了、水变清了、空气变好了。
黄绵松说,如今提起海绵城市,当地群众已不再“不知道”,而是享受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高水平保护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现在的固原市,古城墙遗址公园、九龙公园、清水河公园……固原新增上百万平方米的绿地和公园广场,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凭借生态优势,固原发展了菌菇、冷凉蔬菜等产业,产品远销广东等地。当地还发展起了旅游业,越来越多的群众端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目前,黄绵松的研究成果已全面指导全国20余个水环境项目的整治和运营,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项目运营效率2倍至3倍,综合节省运维成本10%至15%,创造经济效益高达16.2亿元。
心系乡梓
希望为家乡做更多事
“如今,固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成效,这种成就感不仅来自工作的顺利完成,还来自家乡日渐繁荣的自豪。我很幸运,服务项目的所在地就是家乡,参与家乡建设义不容辞,我想尽己所能为家乡做更多事。”黄绵松坚定地说。
固原市海绵城市的建设经历让黄绵松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长期关注家乡发展的他,希望能把这些经验运用在宁夏其他地区。“十四五”期间,银川市、吴忠市先后成为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石嘴山市成为自治区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继为银川市、石嘴山市提供技术指导、科技攻关、标准制定和智慧平台开发等工作后,他希望有机会把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国家级专家资源,更好地带到更多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为家乡建设再出力。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前赴后继地接力,一张蓝图绘到底。黄绵松说,为家乡培养一支理解海绵城市理念、拥有成熟运营能力的团队,是他一直努力做的事情。从一开始,以首创环保集团从全国各地调集的专业人员为主,到当地团队慢慢培训出来并承担重要岗位,如今,黄绵松渐渐将指挥权移交给当地团队。他直言,人才培养,也是解决家乡水问题的长策。
“以海绵城市建设开始,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智慧化。”谈及下一步想为家乡做的事时,黄绵松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我们已经进入水利环保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跟踪监测和成效分析的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理应抓好数字化、智慧化重大任务目标并推进实施,希望通过这种实践,为家乡培养一支具备数字化思维的队伍。
目前,黄绵松和团队已参与到葡萄酒产业碳汇研究中,为宁夏葡萄酒碳汇平台建设和葡萄园区建设做一些工作,希望能把数字化的理念、数字化的产品、数字化的服务赋能于家乡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让我备受感动的是,这8年在家乡工作,我深切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温暖和人情味。”黄绵松说,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他更加期待未来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前面是滚滚的江水,身后是灯火辉煌,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这是清华大学水利系的系歌。毕业多年,这首歌依然激励黄绵松实现他的“治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