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瑞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确保应入尽入。各市县(区)教育、民政等多部门相继落实举措,从学前教育救助、“零门槛入学”等方面全方位兜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保障。2023年,全区10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好学。
学前教育资助促困难群体幸福感更可持续
近年来,我区紧扣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协同发展。但在部分乡村,“让娃娃进城上学”仍是不少家长的最大心愿。随着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有效解决孩子在城里入学的需求仍然比较普遍。
如何进一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困难群体子女入学,让他们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我区通过学前教育救助等分类施策,更好地保障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
2023年,全区统一施行新的学前资助政策,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正式注册学籍的在园脱贫家庭儿童(原建档立卡儿童)、脱贫不稳定家庭儿童(原建档立卡儿童)、残疾家庭及残疾儿童、城乡低保家庭儿童、城乡特困救助供养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烈士子女可办理学前资助减免补助。
甘肃户籍在银务工人员张百龙,尽管收入微薄,但为了给孩子乐乐(化名)创造更好的学前教育条件,他毅然将孩子从甘肃农村老家带到银川。今年,乐乐已在城里上幼儿园小班。从幼儿园了解到学前资助政策后,符合资助条件的张百龙及时为乐乐申请办理了学前资助减免。一学年减免2次,按照免除保教费每生每学期750元、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学期450元标准进行减免,剩余保教费和生活费请按规定自行向幼儿园缴纳费用。“这项好政策解决了我们家庭的大难题。我和孩子妈吃苦不要紧,就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以后过得更幸福。”张百龙说。
“零门槛”入学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更公平
“我是从泾源县泾河源镇搬迁到银川的。孩子进城后享受到好政策,就近上了好学校。学校老师和学生对兰骏十分友好,从没因他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受歧视。由于学习进步大,班里表现突出,还被学校评为‘文明学生’。”近日,西夏区第七小学五年级学生兰骏的父亲由衷地说。2022年,兰骏随父母从泾源县来到银川,在城里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近年来,我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保障体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并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关爱情况作为考核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教育工作重要指标,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以公办学校为主就近入学。
据西夏区第七小学校长边菊霞介绍,该校共有学生1338名,其中29%以上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融入这座城市,学校不仅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孩子,还成立“党支部护苗站”与家庭教育指导师共同开展关爱活动,通过教师定期上门家访、课后延时作业辅导等多种方式,从学业、情感、心理上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西夏区同心路综合市场是银川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型综合农贸市场,周边生活着成千上万的进城务工人员。毗邻同心路市场的西夏区第三小学学生中有65%以上是来自河南、安徽、甘肃等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零门槛”对其应收尽收,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愿望。该校将随迁子女和当地户籍学生混合编排,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依法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李浩老家在西吉县,现在西夏区第三小学上四年级,他说:“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在帮我,我适应得很快,成绩提高得也快。”
家校共育合力护航孩子健康成长
“为进一步凝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营造家校共育、共享、共策的良好教育氛围,为了孩子更加健康成长,学校成立了家委会,拉近了家校距离,有效促进了家校的沟通与合作,家委会架起了一座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桥梁,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夏区第七小学老师杨新超说,“为了家校沟通更和谐,学校每学期会开展‘家校同心 共教共育’家长会,邀请新生家长和孩子开展新生入学开笔礼等丰富多彩活动,以多种形式为手段,家校牵手,同当园丁,齐心协力,共育新苗。”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家长与老师的相互配合。慕凡从入校到现在,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擦亮这颗星星。学校利用开设思政课等形式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结合不同时节开展不同的素质拓展活动。各科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还教会孩子们很多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通过家校共育让这种好习惯延伸到家庭中。”银川市金凤区第二十七小学李慕凡家长说,通过家校共育,孩子学习自觉了,平时在家也会主动帮我们做家务,原来不好的生活习惯也得到了纠正。
家校是教育的双方,两者结合有助于提升育人实效。近年来,我区各地中小学通过多年家校合作教育的探索实践,营造出团结奋进、和谐有序的家校合作氛围,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家校协同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