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予奋
不久前,在网上聆听了一部饱含军民鱼水深情的音乐广播剧:《红军粉》。那悠扬的花儿和感人的剧情一下子就激起了我对许多往事的追忆。
《红军粉》是发生在红军西征转战宁夏期间的故事:1936年10月,几名受伤的红军战士在路过西吉县农村时,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收留救护,红军在养伤过程中将南方家乡土豆加工粉条的技术传授给老百姓,红军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紧密的血肉联系。当他们离开时,东家后生也一起参加了红军。故事虽小,意义却十分重大。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人人自顾不暇,善良的百姓能够冒着“私通红军”的杀头危险,全力救护红军,这种情怀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表达的。也许以下四句花儿能够涵盖其中的渊源。
水有源来树有根,吃水不忘挖井人;
红军流血为百姓,滴水难报涌泉恩。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视察宁夏时指出:1935年毛主席率领红军转战宁夏,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红色佳话;1936年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红军长征在宁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要用这些红色资源教育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红军长征和西征期间,足迹踏遍了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其中先后4次途经西吉(时属隆德县)。红军西征期间,在宁夏南部山区转战、驻训达半年之久,其中西征红军在西吉县驻扎40余天。在此期间,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及红军各部队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开展群众工作,不仅保证西征战略目标和各项战斗任务的胜利完成,而且极大地改善和促进了红军与回民之间、回汉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涌现出许多生动感人的典型事例,至今有口皆碑。《单家集夜话》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红军粉》的故事也是其中一例。
我从军队转业后在宁夏党史部门工作多年。1995年至1996年,时任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宁夏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并主持室内日常工作。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全程参与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的筹建工作,根据室内分工,由我担负了考证史实、咨询中央党史军史部门、起草请示报告、审定碑文碑记、编辑出版书稿等工作。当然,我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履行职责的分内之事,毋须称道,但在客观上也为认定将台堡会师的历史地位和纪念碑落成尽了绵薄之力,深感三生有幸。当年,中共西吉县委的许多同志与我们区党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的有关人员一道,查阅资料,考证史实,积极论证,各方奔走,做了大量工作,终于得到中央党史军史权威部门认可,中宣部正式批复:同意在西吉县将台堡修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夏的讲话中,把将台堡会师作为宁夏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之一,要求我们用这些红色资源,“教育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
《红军粉》的原创作者火仲舫先生,是西吉县将台堡人,他是宁夏著名高产作家,曾任自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出版文学著作20余部,是我极为赞赏的良师益友。将台建碑时,他时任西吉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不仅发掘整理了《红军在西吉》《将台堡会师为何知名度不高》《将台堡,我的故乡》等文章,还受命与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邢万莹同志一道,赴京采访老红军、老同志,求取题词墨宝,撰写了《晋京求墨散记》,在报刊发表,为将台堡会师的论证、宣传做了大量工作。我就是在那时和他相识的,为将台建碑之事,他和我打过几次交道。据我所知,西吉县委和政府1993年3月向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报送《关于申请修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纪念亭的报告》就是他参与起草的。将台堡会师纪念碑的碑文(《将台堡会师简介》)、碑记也是他草拟的。他和我一起在我的办公室里字斟句酌,研究修改《碑文》《碑记》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我俩也是有缘,没有想到,20多年以后,我们又在宁夏关工委宣讲团会聚一起,成为团友。虽然身在两地(我在银川,他在固原),但在宣讲团的统一领导安排下,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宣讲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共同为宁夏关心下一代事业奉献余生。他在固原独当一面,宣讲工作走社区、进学校,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受到自治区关工委领导赞誉和宣讲团同仁一致好评。他还创办“钟声工作室”,为培育文学新苗现身说法,传道授业,尽心竭力,工作卓有成效,受到各方推崇。
《红军粉》的故事,是火仲舫先生在西吉县公易镇担任中学老师时,在西冶大队采访的第一手资料,是收留红军伤员、学会制作粉条的主人公的儿子亲历亲见的口述历史,真实可信。根据时间和地点分析判断,故事很可能发生在将台堡会师之前,驻扎在将台堡一带的西方野战军某部,3名伤员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因部队转移,途经公义镇时流落下来;3名伤员的姓名、职务和所在部队,有待进一步考证。
早在1986年10月,他就将采访的红军故事写成《西冶的粉条》和《红粉条》,分别发表在《宁夏广播电视报》和《固原日报》上。后来,《红军粉》的故事被收录于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西吉民间故事》中。时隔30多年后,他又创作了微电影剧本《粉条白 粉条红》,发表于2017年4月27日《固原日报》上。2018年再次修改充实,以《红军粉》为题发表在《朔方》杂志当年第9期。近年来,他发现对于《红军粉》故事的宣传,有偏离基本事实,牵强附会,以讹传讹的现象,为了正本清源,他将原创新闻通讯进行改编,组织一帮热心人自导自演,排成音乐广播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在这里,我要为西吉县的宣传、文化部门点赞,正是他们的大美情怀和有为担当,才使这部特殊题材和样式的文艺作品与公众见面。
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热潮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热心人创作出接地气、有感召力的文艺作品,也需要有情怀、有担当的职能部门搭建平台,给予支持。
洋芋粉条细又长,油泼辣子醋调上;
吃着粉条烹烹香,红五星闪耀心上!
数段花儿歌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与《红军粉》剧情配合紧密,且极具西吉回乡风情,听后余音绕梁,令人久久难忘!
作为一名15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老退役军人,今年89岁、党龄70年的老共产党员,我每次收听这个广播剧,都会情不自禁地心潮起伏,热血沸腾。据悉,宁夏人民广播电台近日正播放此剧,老朽倍感欣慰,不胜感慨,浮想联翩,有感而发,吟诗一首:
追忆长征心潮涌,红军百姓一家亲。
民族团结传家宝,红色基因永传承。
(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现为宁夏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