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海喇都、海城与海原

张 嵩

据《光绪海城县志》建制志“城池”条记载:“县城宋名天都寨,夏改为东牟会,元名海喇都,明初以地赐楚王,又名海城。”《乾隆盐茶厅志》第三卷建制沿革“厅地建制”条载:“乾隆十二年,巡抚黄公廷桂奏请移丞于海喇都,易其名为海城。”1998年9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宁夏百科全书》的表述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盐茶厅同知移驻海喇都,遂为厅城,俗称海城。”“陕甘总督左宗棠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命升厅为海城县,下管堡寨十四,辖境相当今海原县全部和西吉县部分地区,民国因之。民国三年(1914年)改名海原县。”《民国海原县要览》建制沿革志则云:“民国三年一月三十日,北京政府内务部统一改定全国各省重复县名,将海城县改为海原县。”因当时奉天省(今辽宁)亦有海城县。从行政名称的变化上来看,今海原县在民国三年以前称作海城县,海城县在清代同治十三年以前唤作平凉府盐茶厅,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从固原州移驻过来的。再之前元称海喇都,明沿用,俗称海城。宋夏时为天都寨。其他名称都好理解,唯“海喇都”却不知其原意为何。其实“海喇都”是蒙古语,是元代统治期间留下的一抹痕迹。据说海原地境在历史上水草丰茂、牛羊衔尾,“海喇都”就是美丽高原草场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这里地处边塞,是战争频仍的地方,“海喇都”也有“前哨、前锋、哨位”的解释。蒙古语专家还将其解释为“成吉思汗也遂夫人的行帐”等意思,传说这里也曾是成吉思汗避暑的地方。无论怎样,“海喇都”在海原地方史上是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在历史上自然不能缺席。具体来说,今日海原之“海”就是源于“海喇都”之“海”。

有厚重历史的地方必然有文化的留存。明清以来一些文人墨客就为“海喇都”和“海城”留下了许多诗作。清乾隆年间的诗人吴镇就写有一组《海喇都》的诗:

霁月走风沙,童山一带斜。

城南晴雪画,涌出厌莲花。

樱桃繁雨露,埽竹净埃尘。

不及灵光寺,山花处处春。

草短青羊卧,云深白马嘶。

何如风洞里,六月更凄凄。

这组诗选自《甘肃新通志》卷14“建置志”。主要描写了海喇都的边塞自然风光。第一首的内容讲道:这里虽是明月当空,但奔走的风沙向着没有长草的秃山一带不断倾斜延伸;城南却是晴雪如画,呈现出的雪色胜过了洁白的莲花。“霁月”“风沙”反差极大,景象各异;“晴雪”“莲花”一种喻象,亦显生动。第二首也是写景,樱桃的繁盛得益于雨露的滋润,彗星扫尽了天空的尘埃;这里虽然比不上灵光寺的景色,也是山花处处盛开,春意盎然。灵光寺位于今海原县境南华山西麓,距海喇都四十里地,天然景观壮美绮丽。第三首前两句十分工整,充满诗情画意,“草短”“云深”,“青羊”“白马”,使人遐想。后两句一转,把这里比作风口,六月的天气更是“凄凄”。从这一组诗里就能够感受到海喇都的气候特征常常是变化无端,十分奇异,但它的风光景致却是独特的。

与海喇都相关的诗作还有清代诗人周珠生所作的《海喇都老妇》:

载周花甲后,又过上鬟时。

未阅沧桑变,翻嫌日月迟。

貌真成古佛,心转似婴儿。

毕竟娲皇世,如松寿可期。

这首五律出自周珠生的诗集《出塞吟》。周珠生,字小白,清代吴县(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这是诗人在西北边塞一带对所见到的一个“花甲”老妇人从面容到内心的描述,视野独到,想象丰富。在诗人看来,这老妇人竟如同“娲皇”之世的人一样,是很少见的。因此诗人送上了他的祝愿“如松寿可期”,也算是一个异于平常的“故事”。

海喇都“变成”盐茶厅和海城之后,清代乾隆时任平凉府盐茶厅同知的朱亨衍、光绪时任海城县知县的朱美燮就留下了许多诗作。朱亨衍写有《海城八景》《纪游》《九日旧城即事》《题拨云楼》《爱山堂即事》等相关海城的多首作品。朱美燮还写有《海城八景》及《海城下车书感二十四韵》《入海城》《海城春日杂咏》《海城留别士民》等。其中朱亨衍的《郑旗堡夜宿》,朱美燮的《耕藉》比较有代表性。

《郑旗堡夜宿》是一首七律:

淡荡春风晓未休,酒帘低处暂停驺。

近人黄鸟语声醉,出谷白云山顶留。

午饭腥膻双兔臛,客窗颠倒一皮裘。

平生浪说还家好,老向天涯未肯休。

诗出自《乾隆盐茶厅志》第十八卷“艺文·杂诗”。郑旗堡,即今天的海原县郑旗乡,在县城东南30公里处。以明代设郑旗营而得名,又名郑七堡,民国时曾置正气镇。可见历史上这里是一个驻军的城堡。这首诗的内容是朱亨衍巡查地方夜宿郑旗堡一晚的感受。堡子周围的春日境况营造出了一种比较宽松的气氛,白云出岫,鸟语花香,诗人吃得也好、睡得也香,感到很惬意,似乎有一种他乡即故乡的感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乡下的安谧宁静祥和。这首诗把一个本来不起眼的偏僻堡子带入了“田园诗境”之中,也让人们看到了清代地方官员夜宿乡下的真实场景。

《耕藉》是一首关于农耕生产方面的诗作,朱美燮作为知县,是比较注重当地农业种植的,由此诗就可以窥其一斑:

吉亥逢佳日,躬耕乍劝农。

一犁开草昧,万井启花封。

鞭拂烟痕破,蓑披雨泽浓。

与民占大有,多稼庆崇墉。

诗出自于《光绪海城县志》卷十“艺文志”。耕藉,是古代人们开犁前举行的一种仪式。躬耕劝农,与民大有,重视农桑,田园气息萦绕其间。诗里没有官场应酬和个人愁怨的东西夹杂,重在关注农业生产,是一首接地气的作品,殊为难得。据《湖北历史人物》一书记载:“朱美燮(1815—?),字理阳,号晓林,湖北武昌府通山县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选拔贡,授本省松滋县训导。咸丰十一年(1861),擢襄阳府教授,莅职五年。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乡试中式举人。四年,官甘肃固原直隶州海城知县。”

海原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著名的“西海固”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地域面积6378平方公里,是宁夏第二大县。今天的海原风光山色依旧,但已经没有了昔日凄凉荒芜的景象。但人们也会生疑,海原境内并无大的湖泊或“海子”,又离大海相去甚远,是属于典型的内陆黄土高原区域。那么,海原的“海”又是从何而来?其实这个“海”就是蒙古语“海喇都”第一个字的音译及简称。当然,以海原的广大和辽阔,也是足以能够称得上“海”的。毕竟这里群岭逶迤,“苍山如海”;林海浩荡,草海如潮。

--> 2024-04-24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74755.html 1 海喇都、海城与海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