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
4月25日是第38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免疫规划疫苗种类不断增加,疫苗接种程序不断更新,例如许多人记忆中的“糖丸”有了新的接种方案,保护孩子们的“武器”也在不断更新,向着更全面、更高效的方向发展。那么,为何要接种疫苗,接种时需要注意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居安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马佳和阅海万家F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高文花。
小疫苗构建大安全
“宝宝出生后从妈妈体内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但随着宝宝的成长,在出生6个月后母传抗体逐渐减弱消失。”马佳说,此时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仍未成熟,孩子容易受到各种传染病的侵害,而接种疫苗之后,小朋友体内就会快速产生应对这些病菌的抗体,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儿童卫士”,只要有它们在,我们的孩子就能免受疾病的侵袭。
马佳说,通过对易感人群的免疫接种,可迅速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人群对相应疾病的易感性,同时具有减少和消除传染源的作用,因此接种疫苗对个人而言是最好的健康投资。
“理论上接种不同疫苗之后,产生抗体的时间是不同的。但是一般接种疫苗后,间隔7-14天后就会产生抗体。但具体情况要根据疫苗本身的特性和人体自身情况而定。”马佳提醒,疫苗只针对部分特定性疾病预防,不包括所有疾病。此外,预防接种虽可以保护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但所有疫苗的保护率都不是100%。
“但重要的是,通过接种疫苗有助于形成群体免疫。”马佳告诉记者,人群免疫力跟疫苗保护效力和疫苗的接种率成正比,要达到足够的人群免疫力,需要有足够高的接种率,也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接种疫苗,筑起免疫屏障。反之,如果不接种的人比较多或大多数人不愿去接种,就形成不了牢固的免疫屏障,有传染源存在时,容易出现疾病的传播。
及时接种守护健康
根据2021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儿童需要在2周岁以前接种疫苗约20剂次,而新生儿从出生到18月龄之内,是接种疫苗的“密集期”,平均每隔一个月就要接种一次疫苗,家长要按照预约的时间及时去接种疫苗,随后要注意孩子满2周岁、3周岁、4周岁、6周岁时都有免疫规划的疫苗需要接种。
“疫苗接种密集,如果家长忘记下次接种的时间或疫苗种类,可以查看孩子的预防接种证,也可以通过金苗宝手机App查看电子接种证,还可以直接前往预防接种单位进行咨询。”高文花说,必须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接种疫苗,如果接种疫苗后,出现轻微发热和肢体酸痛的情况,不用太过紧张,采取物理降温和清淡饮食即可。
高文花介绍,目前我国儿童接种的疫苗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免疫规划疫苗就是由政府承担费用的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则是需要家庭自付费用的疫苗,接种与否取决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对预防疾病风险的认知。按照规定,现阶段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可按照免疫程序或补种原则同时接种。不过需要注意疫苗接种的间隔,两种及以上注射类减毒活疫苗如果未同时接种,应间隔不小于28天进行接种。灭活疫苗和口服类减毒活疫苗,如果与其他灭活疫苗、注射或口服类减毒活疫苗未同时接种,对接种间隔不作限制。
为了构建安全护盾,国家规定儿童必须将各年龄段的一类疫苗接种完成才可上学。按照《宁夏儿童入托、入园、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方案(2023年版)》,现阶段全区各级各类托育机构、幼儿园和学校(小学、初中)的所有新入托、入园、入学、转学、插班儿童,均应完成入托、入园、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通过查验预防接种证,做好查漏补种,提高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有助于托幼机构和学校传染病防控,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