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敏
温柔的暖阳将风筝的光环,
普照进厚载的千里江山,
宛如孩童的呼吸、欢笑和蔼。
幼嫩的春雨,令吾君爱惜着玉兰花,
如许蕊香芬芳迎万里,要张扬着臂膀,
迈步走向蓬勃轻狂的青年、少年……
这是灵武市肢体残疾学生马睿祥创作的诗歌片段,16岁的他学习之余爱好写作,心中装着一个“作家梦”。
前不久,灵武团市委联合红十字会、民政等部门将他纳入“志惠成长”困境青少年帮扶项目,在学习、生活上建立起常态化对口帮扶机制。了解到马睿祥热爱写作,灵武团市委还将其诗歌作品推送至灵武市作协,得到极大认可。灵武市作协将马睿祥吸收为会员,并在日常创作中给予专业指导,这个16岁少年离“作家梦”更近了一步。
“志惠成长”困境青少年帮扶项目由灵武团市委发起,围绕服务青年工作主线,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联动红十字会、灵武青联等部门和社会组织,重点针对孤儿、留守儿童及无工作能力的单亲家庭、残疾儿童等群体,千方百计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2023年,灵武团市委筹措社会爱心资金及物资79.68万余元,结合“希望工程”等项目,分批分类帮扶青少年696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为拓宽帮扶渠道,灵武团市委联合红十字会,开展“志惠成长——救助困境儿童众筹倡议”活动,通过网上募捐,筹集善款7.4万元,帮扶困境儿童74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希望工程”筹资活动,华信达、新澳羊绒、华成砼业等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善款72.28万元,用于帮扶家庭困难的青少年。对接“云端”资源,联动华东师范大学宁夏实践团志愿者,积极对接优秀研究生、博士生,对灵武市困境青少年家庭和学习现状进行摸排,为5名困境青少年开展“云课堂”教学指导。
在困境青少年帮扶项目实施中,灵武团市委还聚焦困境青少年诉求,分类分策实施精准帮扶。
对接爱心机构,发起“天使的心跳”青少年先天性疾病救助联善公益项目,已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1名、唇腭裂儿童1名,帮扶手术费8万余元。今年7岁的小欣玉(化名)是受益儿童之一,通过灵武团市委和中华慈善总会·首彩爱心基金项目的共同帮扶,2023年6月在深圳完成了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康复后的小欣玉高兴地进入校园学习。
建立关爱在册服刑人员子女长效机制,入户走访了解服刑人员子女家庭情况,针对不同诉求,开展“微心愿”、节前慰问等活动,争取专业社工团队支持,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帮助困境青少年健康成长。
推进“希望小屋”项目实施,依托原有住房改造舒适、独立的生活与学习空间,改善8岁至14岁乡村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居住和学习环境。建成8个“希望小屋”,组织志愿者与受助对象结对,开展亲情陪伴、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心愿达成、自护教育、“七彩假期”等服务活动,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受助对象学习上的困难和成长期心理问题,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品格。
“我们将履行好服务青年职责使命,把‘志惠成长’困境青少年帮扶项目作为一项品牌工作持续开展下去,加大社会资源筹措力度,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让他们都能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灵武团市委书记边庆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