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莹 实习生 高 欢
“乙肝能彻底治愈吗?”“我会传染给别人吗?”“这个病会恶化到什么程度?”……生活中,很多人常常谈“肝”色变。近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张玉喜。
放下偏见 乙肝或许没那么可怕
近日,35岁的小王心情十分沉重,原来,他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发现自己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一连串的疑问徘徊在脑海里,他急忙赶往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并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诊、按时用药,小王的病情得到有效治疗,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的判断指标之一,若表面抗原阳性,一般就要考虑患者已受到乙肝病毒感染。乙肝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其中,母婴传播的几率是最大的。不规范献血、使用被HBV污染后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穿耳、纹身等都会引起HBV医源性传播。”张玉喜说。
我国自1992年开始推行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普遍接种,2011年开始为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提供免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方案的阻断率十分高,得益于国家良好的政策,乙肝孕妇在生产后,医院会在12小时之内为新生儿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张玉喜介绍,部分患者是没有任何临床表现的,急性乙肝患者通常有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等特征,慢性乙肝表现在乏力、食欲减退、面色灰暗、脾大、肝大。
定期检测 应对乙肝的关键措施
乙肝病情进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发展的过程,乙肝可导致肝脏炎症,引起肝功能损害,部分患者会出现肝衰竭,或因治疗不及时而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从而危及生命。
乙肝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那么,一旦患上乙肝,该怎么办?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人在一生中至少要进行一次乙肝五项检测,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根治慢性乙肝的药物,慢性乙肝患者需要进行长期抗病毒治疗,以延缓疾病的进展,阻止慢性肝炎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跟肝癌。核苷酸类似物类、干扰素类是慢性乙肝治疗中使用的两种主要药物。
张玉喜说,服用核苷酸类似物要长期坚持,不能停服漏服,更不能因复查肝功能正常和乙肝病毒定量转阴性就自行停药,随意停药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肝衰竭。对于优选人群,干扰素是现有能够实现临床治愈的少有途径。政府主导的药物集中采购,药物价格明显下降,患者使用医保报销后的价格往往都在承受范围。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提醒病人,无论多么忙,无论是否服用药物,每3个月至6个月一定要进行乙肝的相关检查。做好日常防护也十分必要,在饮食上少摄入低热量食物,多吃含有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重视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劳累、保持适当运动;注意释放压力、保证充足睡眠。”张玉喜说。
消除歧视
给予乙肝患者足够的尊重
对于一个乙肝患者来说,最难的并不是患病,而是被歧视和孤立。因为害怕面对旁人的歧视和冷漠,他们也不敢结交新朋友。
“改变谈‘肝’色变的第一步就是要消除歧视。乙肝患者通常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中,如同一间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共同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并不会传染乙肝。”张玉喜说。
对待乙肝患者,我们应该抱有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乙肝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正常恋爱、结婚和生育。“我接触过很多乙肝患者,有的从高中时期就开始接受治疗,直到上大学,听到他们顺利工作并结婚生子的消息,作为医生我感觉到特别欣慰。乙肝或许是他们放不下的负担,但通过治疗,希望每个患者都能卸下心理包袱,拥抱崭新的生活。”张玉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