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三线”建设与西北煤矿机械厂的变迁

宁夏天地西北煤机有限公司。(资料图片)

石嘴山是宁夏现代工业的发祥地,其中围绕煤炭工业发展起来的煤矿机械制造业是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记录了原煤机厂建厂时的老人和总厂厂长王发清等,对坐落在贺兰山下的原煤机总厂、一、二、三厂筹建、发展、改组改革等情况的回忆讲述。

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在西北地区兴建包头、酒泉钢铁公司,修建包兰、兰新铁路,建设火力发电厂,为了就近解决能源问题,开发了贺兰山等煤炭资源。

煤炭工业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煤炭部在“三线”建设中,开始规划在石嘴山市贺兰山东麓建设西北煤矿机械厂。

在煤炭部最早的规划中准备筹建9个厂子,最终要搞一个煤矿机械制造业的托拉斯,后因“文革”的影响,只建了一、二、三厂3个厂子,没有西北煤矿机械总厂。

一、二、三厂是“三线”建设时期按照煤炭部的要求,从1966年开始同时选址筹建,后因“文革”,来的人又撤了回去,直到1968年才正式开始建设。

基本建设是由煤炭部79、80、81工程处承建,这3个处各负责一个厂的建设,几乎是同时开工,同时建成投产。

按照煤炭部的文件精神要求,当时一厂是由张家口煤矿机械厂负责筹建,先后从张家口来了700多人;二厂是由淮南煤矿机械厂负责筹建,从淮南来了200多人;三厂是由抚顺电机厂负责筹建,从抚顺来了200人,主要为一、二厂配套防爆电机,企业规模比较小。

刚开始筹建一、二、三厂时都带有战备性质,各厂都由军代表负责管理,厂房建得很小,这是从战备的角度考虑的。

这3个厂子刚开始都属煤炭部管,不久煤炭部又将他们下放给贺兰山煤炭公司管理,而贺兰山煤炭公司当时管理着西北五省及内蒙古西部的煤炭企业,也就是从内蒙古到新疆这一片煤矿都归贺兰山煤炭公司管理。

到了1970年全国企业管理权限下放,这3个厂子又下放给宁夏管理。

宁夏当时煤炭行业主管部门是燃化局,煤炭、化工行业都归燃化局管。燃化局接收一、二、三厂后,决定成立西北煤矿机械总厂,具体管理一、二、三厂和西北煤矿技工学校。

当时国家正式批准的有4个县团级单位,就是一、二、三厂和技工学校,技工学校也是同期煤炭部办的学校。

从当时的情形分析,一方面燃化局按照煤矿管理体制,即矿务局管煤矿的体制,想成立一家单位具体管理一、二、三厂和技工学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置“文革”受迫害的老干部,在成立总厂时,矿务局系统许多受迫害的老干部先后被安排到总厂担任领导。

1973年,自治区和煤炭部批准成立总厂时,企业名称是西北煤矿电器厂,在后期的发展中又改名为西北煤矿机械厂,最后又叫西北煤矿机械总厂。主要负责管理一、二、三厂和技工学校这一片,全长7.5公里。

总厂成立后,从矿务局及周边一些单位来了一大批干部,后来贺兰山煤炭公司又来了许多干部。

成立总厂并没有真正把一、二、三厂全统起来,一、二、三厂始终保留着法人资格。因为这3个厂都由原厂成建制搬迁过来,生产的产品不一样,地区也不一样,人们的生活习惯、民风习俗等都不一样,想把3个厂的人融合到一起很难。

在那个历史时期,实际上总厂就是机关,名誉上它是个实体,其实仅仅起了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

在1980年左右,总厂想把一、二、三厂按专业化进行整合,即把各厂相同重叠的设施、工艺分类整合,比如把一、二厂的锻造合并到一厂,把这两个厂的铸造合并到二厂,而原来都各有各的一套人马,一些生产环节是重叠的。后来因两个厂调整的人员难以融合,大部分来的人又返回原厂,最后没有搞成。

这几个厂子最早归煤炭部机械制造局管,交地方后,从行业讲依然归煤炭部机械制造局管。

1983年厂领导班子调整中,将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原总厂领导班子“一刀切”,一批新人走上厂领导岗位。新领导班子组成后,正逢国家抓企业整顿、企业管理,总厂才跟着抓起了企业管理。

1984年,在国家倡导领导干部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时,王发清被选拔到总厂当副厂长,后来担任总厂厂长。当时,二、三厂和总厂共有全民职工7600多人,加上集体职工,近1万人,其中总厂机关就占了1100多人,企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这个企业发展的出路何在?

当时发现总厂其实阻碍了一、二、三厂的发展,因为一、二、三厂虽为法人实体,但他们都不对外,对外完全由总厂负责,而内部生产则由各厂自行安排,总厂左右不了各厂的发展,还背着沉重的包袱。

总厂虽是法人,但不是实体,既没有产品,也没有销售,不创造价值,怎么生存?

那时每年主要从煤炭部争取资金解决总厂的生存,为解决总厂的生存与发展,首先对总厂机关和下属企业人员进行了精简压缩。当时搞了几条规定,采取哪儿来的哪儿去,后期调进的先留下,对厂属医院、学校等单位采取简政放权,鼓励其自主发展。结果这次改革一次精简管理和辅助人员600多人。

也曾设想组建西北煤矿机械制造集团,但后因各厂的想法不同,最终没能统起来。最后总厂发展陷入困境,经请示自治区同意,撤销了总厂。

从技术和产品质量来讲,这几个厂子搞产品开发比较早,当时主要为了生存,技术是从引进仿造开始逐步演变来的。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提出要建10个大庆、10个开滦,一些专家认为国外的煤炭综采设备效率高,一个工作面年来煤上百万吨,建议我国引进。

随后国家从7个发达国家的17家公司引进了100套大型综合采煤设备,但引进后才发现这些设备与中国的煤矿不适应。我们的矿井工作面巷道窄,运输条件也不具备,综采设备一时难以发挥作用,后来开始挑选一些典型的矿进行推广。推广中综采设备的零部件损坏怎么办?这种情况下国内的煤矿机械厂都开始制造国外综采设备的零配件,国内第一台煤炭刮板输送机是1982年在一厂研究成功的;二厂是皮带输送机,其产品研究成功也比较早;三厂生产防爆电机。

现在这3个企业分别更名为天地奔牛集团、西北煤机制造有限公司、西北骏马煤矿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石嘴山市逐步形成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煤矿机械制造业基地。

(摘自《石嘴山往事》)

--> 2024-04-15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74256.html 1 “三线”建设与西北煤矿机械厂的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