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初步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用水总量保持在6000亿立方米左右。
2014年以来的1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这意味着什么?
用水总量10年大体稳定,其背后是一些重点领域用水量的大幅下降。与2014年相比,2023年的工农业用水量分别下降约28%和约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各降41.7%和55.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30升至0.576。
这份用水“账单”,显示我国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升。
水资源短缺,向来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节约用水,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
10年来,节水优先的理念一以贯之。通过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我国用水方式开始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变的是用水效率,不变的是节水方向。人多水少,水资源短缺的现实,要求各行各业继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越高,说明灌溉水利用的效率越好。我国这个系数从10年前的0.530升至2023年的0.576,小小数值变化的背后,是我国灌区节水改造,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喷灌微灌等先进技术的巨大进步。
10年间的纵向比进步明显。但是,横向与节水效益较好国家的系数0.7到0.8相比,提升空间依然巨大。
工业用水量大幅下降,同样是工业企业不断提高先进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等的体现。与农业取得节水进步一样,工业用水方面继续进步的空间同样不小。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