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孙振星 文/图
在中宁县大战场镇唐圈村有一家爱心小院,周边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每周末和寒暑假都来这里写作业,每天还能吃上免费餐。爱心小院的主人李文军是一名普通村民,因心怀善念,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办起爱心小院,把周边村里的困境儿童聚在一起,并自费请老师给孩子们上课外兴趣拓展课、心理辅导课。13年来,小院内的孩子由当初寥寥几人增至117人,先后走出了17名大学生。
普通农家汇聚大爱
“寒假期间,从小院走出去的6名大学生主动回到小院当志愿者,还借助所在大学资源开展支教活动,大家将这份爱心薪火传递,反哺回馈爱心小院,鼓励我把爱心小院坚持办下去。”日前,中宁县大战场镇唐圈村爱心小院负责人李文军欣慰地说。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爱心小院,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这还要从2011年说起。
李文军是固原市原州区人,7岁时随家人搬迁到中宁县大战场镇唐圈村,初中辍学后,他喂过牛羊,种过庄稼,还做过电焊工。2011年春节前,打工回家的李文军发现两个女儿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为了找到解决办法,李文军想起亲戚家孩子正读大学,可以利用寒假时间帮他开导两个孩子,补补课。这一试还真奏效,两个女儿不仅补上了落下的功课,和家人交流也变得主动起来。看到孩子的情况有所改善,李文军决定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乡陪护孩子。
暑假来临后,在亲戚的帮助下,李文军将辅导场地从屋里搬到小院。附近居住的孩子听说了,也想来补习功课,心地善良的李文军一口答应下来。一来二去,李文军家能免费辅导的事儿传遍了十里八乡,来李文军小院上课的娃娃从刚开始的三五个,到十几个。人增加了,原本宽敞的小院儿也变得拥挤了。“小院太小了,我设置了一条标准线:只接收家庭困难和留守儿童。”李文军回忆说,那个假期,他收获的除了孩子们的快乐,还有一份小小的成就感,爱心小院的计划也变得逐渐明晰。
爱心小院办起来了,可随之而来的则是孩子吃饭的问题。“冬天太冷,娃娃们基本不回家,我们一家子吃饭看着别人家娃娃啃又干又冷的馍馍,实在看不下去,我就让媳妇中午多做点,请孩子们一起吃。”李文军告诉记者。
从那时起,无论春夏秋冬,爱心小院只要开课,都会给来学习的孩子提供免费午餐。每天二三十个孩子一顿饭平均花费200余元,再加上给孩子买文具、水杯、书包等用具,李文军一年最少开支在四五万元。即便如此,善良又执着的他依然在坚持。
学习一生受益
2017年,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加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李文军通过网络公益渠道筹得8万元项目资金,又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10万元,在原来小院的基础上又盖起了三间崭新的房子用于孩子补习功课。听见窗明几净的房间里传出琅琅读书声,李文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充实。
在李文军和爱心人士资助下,家住大战场镇元丰村的马燕三姐妹得以重返课堂,马燕顺利考入银川科技学院。“寒假期间,我约上5名走出小院的孩子一起回到小院做志愿服务,看着弟弟妹妹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要继续把这份爱传递下去。”马燕说。
从小院里走出的苏涛现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他眼里李文军像父亲一般。“当年家境贫困,在爱心小院帮扶下,两个姐姐先后考上宁夏幼儿师范、宁夏医科大学,我和弟弟也都考上了大学。”苏涛说,他们在爱心小院汲取了前行的力量,今后将尽己所能帮助更多人学习知识,拥有更好的未来。
在宁夏医科大学上大二的海燕告诉记者,当年姐弟三人出车祸后,是李文军第一时间把他们送往医院就医,并在爱心小院得以继续学习。“姐姐和我都考上了大学,李院长还跑前跑后为我们张罗学费,这份恩情永生难忘。”海燕说。
如今,李文军的爱心小院已和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支教合作关系,形成良好办学和帮扶氛围。“虽然我如今背负了20来万(元)外债,可是看到一个接一个农家娃考上大学,我就没有放弃的理由。”李文军感慨地说,越来越多从小院走出的孩子回到这里支教,相信未来这份爱会继续下去,将有更多孩子从这里起步,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