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年和小时候的过年(四)

宋武平

初十前后,村里戏班子开始活动了,这是我们最喜欢、最高兴的事。老戏台子早已用幕布帘子装饰一新。演夜戏时,在幕布上沿中间挂一顶专用大型明亮汽灯,后台挂几盏马灯。戏台前宽阔平坦的小广场,足足能容纳好几百人,十里山庄的群众拖老带小都来这里看戏。这个小戏园子,不仅是庄里上百户几百口人春节聚集活动的中心,也成了方圆十里开外回汉人民共享的精神家园。

演员基本都是本庄人,也有和外庄爱好戏剧的人友情合作演出的。记得在开戏前,有人在庄里沈家铁匠铺子的炉火前修理戏具用品,用各种颜色的锡箔纸在这个帽子上粘粘,那个道具上补补,随后一件件装箱子里抬到了戏台。记忆中,舞台上穿着长袍马褂,柳绿花红,高帽长翅,挂着有长有短的胡子,化妆后根本认不出是谁。我们小孩子只顾着玩耍,在人群中穿来跑去。戏场后面的空地上,有几个外地货郎挑着担,周围常常围着许多妇女和小孩,担担箱里带来了不少糖果、小玩具、针线、梳子、头绳等日用品,有购买的,有置换的,有看热闹的,印象中奶奶还给我买过梳子糖。

戏台北边是小姑父的家,姑父家门里的几个人也都在戏班子演戏。有一次一场戏刚演完,人们陆续离开,有人从姑父家里端出了冒着热气、香喷喷的几个砂暖锅子和好几盘白面馒头到戏台上,给演员们吃,扑鼻而来的味道是那么的香,可惜吃不上,演戏的人是多么尊贵啊。

元宵节是春节文化活动的一个高潮,庄里的社火队除了在公共场所宽敞的地方集中耍外,还要转庄拜年,从上庄到下庄所有家户都要转到、耍到、拜到。家家户户都准备些许礼品热情接社火,社火每到一家,都会在院子里、房间里舞狮,司仪官摇起毛扇,放开喉咙,为这家吼出四句吉祥如意,祝福的诗话,寓意这一家来年顺顺利利,学有所成,升官发财。有些人家里的孩子体弱或者爱生病,就把孩子抱到狮子面前让狮子亲咬一番,寓意吉祥如意。

元宵夜也是我们盼望的时刻。奶奶从下午就给全家人每人准备蒸一盏面灯,可食用。把荞面和燕麦面和在一起揉成面团,捏成窝窝,按每个人的生肖属相捏,还捏上草垛灯、仓龙灯、钱龙灯等,蒸熟即成。待凉后在灯窝里插上灯芯,倒上植物油。到晚上点灯时,点燃灯芯即可点亮。

到了晚上点灯时,要先点“属相灯”,人手一盏,相互祝福;再点带座的窝灯,分别放在门旁,灶台上。草垛灯、仓龙灯、钱龙灯则分别放在鸡圈、粮仓和柜上。我们小孩端着自己的灯盏在屋里、院子里转,奶奶还逐一查看每个人的“灯花”,如果谁的灯盏灯花大,就预兆谁的运势要好,期盼来年家庭安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财运广进。

到了正月十六早上,燃尽后的面灯,油就都浸入到面里了,奶奶就把面灯切了蒸热给我们吃,一股油烟缭绕的香,别有一番味道。紧接着,再过几天就到了人们期盼的燎疳了。相传,“疳”在古时候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人们只有通过用火燎烧的方式,将其驱散。正月二十三一大早,只见家家户户都去沟壑里拾捡柴火,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将柴火点燃,营造出十分喜庆的气氛。爷爷早早就把燎疳的柴火准备好了,放在大门外面的空地上,只等天黑下来。夜幕降临,只见庄里家家户户的门前个个燃起了堆堆火苗,爷爷出来为我们点燃柴火,全家人都来到火堆前,跳来跳去,奶奶还把准备好的葱、蒜皮扔进火堆,通过这样的方式,认为可以祛除可怕的“疳”毒,一整年都会平平安安了,不会生疮害病。也寓意着能将一切的晦气和不愉快统统烧掉,一燎百了,来年干干净净,百病不生,兴旺发达。

柴火燃尽之后化为了灰烬,爷爷就用铁锹把剩余带有火星的灰烬向天空扬起,一边扬还一边看着念叨:麦子花、荞麦花、燕麦花……等等,以查看上苍给今年的什么粮食能够带来丰收,表达祈求丰收的愿望。疳一燎,年就结束了,我们也上学了。

从进入冬季,到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再到腊月二十三的燎疳;从家家户户的孩子们上山割柴火,到打碾完毕的集体农活;从清扫屋尘,到跟集杀猪备年货;从剪窗花贴年画,到写春联、年夜饭家团圆,从大年初一的迎喜神到正月十五挂灯笼,再到二十三的燎疳节,如此等等,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们盼望得兴高采烈。整个小山村里锣鼓喧天,鞭炮声此起彼伏,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年结束了,新生活开始了。

儿时总觉得时间漫长,每一天都在等待过年。特别是腊月,感觉特别漫长,掰着指头巴望。只有这个时候,才等到杀年猪;只有这个时候,才吃到奶奶酿制出来的醋;喝上奶奶酿制出来的蜂汤酒,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穿上新衣裳。为了过这个年,为了这身新衣,记不起爷爷、奶奶、父母辈究竟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完)

--> 2024-03-13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72569.html 1 年和小时候的过年(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