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莹
每天1000个跳绳、5公里跑步……连日来,有些学生在中考集训课程中出现了足部疲劳性骨折,这种运动过量造成的损伤往往容易被家长和参训的学生们忽视,因此耽误了治疗。那么,疲劳性骨折是如何造成的?应如何避免这一病症?近日,记者采访了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魏松英。
长期反复的轻微损伤可导致疲劳性骨折
近日,初三学生霏霏(化名)总感觉右脚疼痛,影响到正常运动。眼看中考体测日期越来越近,心中着急的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就诊。通过检查,显示霏霏“右足骨质未见明显异常”。随后,又进行CT检查后显示“右足第四跖骨近中段骨皮质边缘毛糙”,但尚不能明确解释疼痛加重这一症状。医生决定用核医学科的核素骨扫描来明确病情。
经过双足部位核素骨扫描检查,发现霏霏右足第四跖骨近中段骨盐代谢增高,结合融合断层及CT影像做出了“疲劳性骨折后改变”的诊断。目前经过骨科对症治疗,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
“一般的骨折是由碰撞或摔伤、扭伤这样的突发性冲击产生的,与之不同的是,疲劳性骨折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平常一点点积累,等骨头达到疲劳临界点时发生的骨折。”魏松英说,当人的肌肉被过度使用、产生疲劳后,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所产生的震动,将应力传导至骨骼,这样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导致特定部位出现局部骨小梁结构连续性中断或者骨头整个结构出现裂缝。
魏松英说,经过长时间运动,每个人都可能出现足部的骨小梁裂缝,但因为骨头是有活性的,如果受到的损伤较小,会自行修复。但若短期内进行长距离行走,运动量、运动强度过大,出现骨小梁断裂而修复跟不上的情况,细微断裂积累的量太多,最后会变成完全骨折,就是我们所说的疲劳性骨折。
疲劳性骨折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在军人、参加军训的学生中常见多发。可以看到,患者中多有突然增加训练强度的共同特点,症状表现为疼痛、肿胀、走路活动受限,常见足部第二跖骨骨折,但还没有达到不能走路的程度。
核素扫描可准确判断病情
魏松英介绍,疲劳性骨折早期病变检出率低,如果患者因过度运动造成脚部疼痛,会让患者先回去休息1至2周再复查。如果没有及时就诊,病情有两种转归,一种是自行愈合,另一种是骨不连,若没有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可能造成骨折端硬化、增白,变成骨不连。
X线检查是疲劳性骨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针对部分通过拍片检查不出病情的情况,可通过肌骨超声来判断,最准确的诊断方式还是核素扫描,对于患者反复疼痛被高度怀疑存在疲劳性骨折的风险,建议用核素扫描方式来判断病情。疲劳性骨折也是骨折,需要对相应部位进行固定,但因病情轻微,如果没有移位,固定时间相对较短,且不影响正常活动。
“疲劳性骨折发生情况因人而异。正常人负重用的是第一和第五跖骨,但有一部分人第一跖骨比第二跖骨短,用力集中在第二跖骨上就容易发生骨折。当发现自己的脚趾大拇指比二拇指短,属于易出现疲劳性骨折的人群,其运动耐受力相对较差,进行高强度、长距离的运动时需慎重,一旦足部某个部分疼痛,就要停止运动,注意休息,如果疼痛反复且未见好转,需及时到医院就诊。”魏松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