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满足新时代养老需求 提升银发一族幸福感

——住宁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养老服务建言献策

张海峰

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这个关键词频频出现,传达出诸多积极信号。“老有所养”这一民生焦点受到住宁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委员们围绕养老服务提交相关提案,提出“进一步加强老年助餐服务”“发展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等建议,为推进养老服务和产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加强助餐服务 增进老年人福祉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住宁全国政协委员杨淑丽说,各地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服务便利可及,深受老年人欢迎,解决了困难老年群体的就餐问题。但是在推进老年助餐机构建设中,仍存在规划布局不优、覆盖面不广、政策支持不足、安全风险较大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杨淑丽委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老年助餐机构选址、规模设定、运营等缺乏统筹规划,新建、改建前期投入成本高,缺乏大型集中配餐企业市场培育机制,出现部分助餐企业运营成本高和服务对象少的矛盾,办得费劲,亏损运营。此外,老年助餐机构准入、退出、评价、考核、人员配备等标准不明确,安全及服务质量难保证。部分老年助餐机构适老化设施建设和科技化程度不足,助餐机构承担的责任较大,一旦出现意外,收益难以抵挡运营风险。

“县级民政部门要进一步摸排辖区老年人助餐需求以及有意愿提供助餐服务的机构数量,依托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构建布局合理、方便可及的助餐服务体系。”杨淑丽委员建议,在城市社区,可以通过志愿者或邻里互助为失能、独居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在分散居住的村组,则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作用搭建配餐网络,通过养老机构、家庭经营等形式,采取邻里互助方式实现助餐服务。

在老年助餐服务的政策和安全方面,杨淑丽委员建议,要明确老年助餐机构准入、退出、人员配备标准以及用地、用房、用气和税费、融资等方面优惠政策,建立养老助餐服务标准,科学精准实行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明确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联合多部门建立联动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老年助餐机构建设方式、运营主体、管理标准,提出助餐机构人员补充方式和老年助餐志愿服务要求,将适老化列为老年助餐机构建设、改造必要条件,提升设施安全性,并加强验收监管,对老年助餐从业人员开展老年餐饮、老年群体急救常识培训,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提供应急处置方法。

补齐医养结合短板 打造特色养老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补充医疗资源不足的同时,可以改善老年人体质,发挥预防控制作用,从根源上降低老年疾病的发生率。”住宁全国政协委员童安荣说,目前部分医养机构在开展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存在中医药特色医养融合不高,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老年人养老基本信息和医疗健康信息在养老服务、卫生保健、公共卫生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对接不够等短板。

为此,童安荣委员提交“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提案”,建议完善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管理体系和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进行任务分解,保证各项政策有效衔接。加大中医药养老宣传力度,增加中医养生运动服务,开展中医药膳食服务、中医药健康体检服务、中医心理养生服务。养老机构可以加强与中医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为其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技能,分享养老服务经验,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更多医疗服务。

童安荣委员呼吁,要拓宽中医药养老市场,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专业人员的服务培训,延伸医养服务范围,打造特色中医药养老项目。此外,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业信息系统,在县级以上层面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准确掌控辖区内老年人口数量,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地理分布等基础数据,整合平台信息,形成“互联网+”全国养老机构管理服务综合平台。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避免了老年人在家庭、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不断奔波。”童安荣委员说,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保障的总体原则下,落实医疗护理核心服务功能的全面覆盖,切实提升医疗及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效整合闲置医疗资源,争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管理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实现社会保障与养老机构平稳对接以及医保纳入的合规化,让老年人更安心、更舒心。

--> 2024-03-10 ——住宁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养老服务建言献策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72442.html 1 满足新时代养老需求 提升银发一族幸福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