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俊峰 王文军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也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在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拥有庞大的神话家族和广泛的民俗信仰。
贺兰山岩画和中卫大麦地岩画中发现的信息
宁夏面积不大,但却是龙文化发源地之一,在中华龙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贺兰山位于宁夏西部,北接内蒙古,南延伸到中卫与甘肃接壤,横贯宁夏250公里,在贺兰山岩画长廓中,现已发现的岩画5000多组,单体图像2.7万多幅。制作时间以旧石器中晚期至新石器时期为最多,时间跨度距今1万年至3千多年。在这些岩画中,龙形岩画有100多幅。数量之多,在全国绝无仅有。
1979年,岩画专家、北方民族大学李祥石研究员在贺兰山口发观了中华始祖伏羲、女娲同在一条蛇形之上,线条简洁,原始性强烈 ,仅一条单线把两个人头连接于一条长蛇之上,意为交配。此岩画与大家熟知的南阳画像、武梁祠画像、新疆绢画中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配图含义相同,意寓一致,一脉相承,只不过更简洁,更古老,是最原始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形象。
1989年,岩画专家,宁夏文物局副局长周兴华研究员在中卫大麦地岩画中发现了一幅人骑龙岩画,它雕刻在长110厘米、宽70厘末的红色岩石上,画面由一条巨龙携4条小龙和一个人头像组成。巨龙昂首挺颈,大张其口,两角上指,一缕龙发后扬飘逸,呈腾飞状,栩栩如生。巨龙带群龙,神人乘巨龙,腾飞而起,遨游苍穹。发现者称之为“华夏岩画第一神龙。”
一百多年来,史前考古学家、史前艺术学家、权威岩画专家利用“丽石黄衣测定法”“动物年代测定法”“C14测定法”“冰山擦痕测定法”等对贺兰山岩画和大麦地岩画进行多次科学测定,证实贺兰山岩画和大麦地岩画距今已有2万年至4万年,其中龙岩画占有重要地位。
六盘山关于龙的文化
《山海经》中的“龙首山”的别称“盘山”。西北师笵大学范三畏教授在《旷古逸史》论证六盘山时说:“陇山山脉,习称六盘山地区,其形如龙,首伏宁夏,尾拖陕甘,由此向东向南迤逦而下……”《周易·山经》乾卦辞有“六行雨施,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这里说的“六龙”,即八卦中的“潜、见、惕、跃、飞、亢”六条龙,故六盘山亦称“六龙山”。
把六盘山和泾河作为龙的形象在史书上很多,《山海经》《战国策》《史记》《九章·汉乐府》等诸多文献均有记载。在文学作品中,《西游记》第五回,《红楼梦》第一回,《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水浒传》第三回及《西晋演义》《初刻拍案惊奇》等也都描述了六盘山泾河及在这里发生的龙的故事。
类似记载还有上百部史料,核心内容是说雷神与华胥生伏義于成纪、雷泽,伏羲为龙形。这里提到的“成纪”即指甘肃静宁县,据史料记载,古成纪范围的核心包括六盘山下的泾源、隆德、静宁、庄浪等县的大地湾遗址;“雷泽”即指泾源县老龙潭,隆德县的北连池,庄浪与泾源交界的桃木山上的朝那湫。
固原地区的彭阳有卧龙山,隆德有龙王池,龙泉,传说中龙出没的北连池,伏羲居住的伏羲崖,泾源县的老龙潭,卧龙山,龙首山,龙脊山,龙腹山,青龙山,双龙岭,二龙河,龙女洞等数十处以“龙”命名的景观。
宁夏龙岩画、六盘山伏義文化在中国的地位
根据史前岩画与考古挖掘,在全国已发现的龙形制品或部分似龙的有: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彩陶盘龙,辽宁建平县出土的玉雕龙,安微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环形玉龙,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地拉出土的玉龙,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鲵鱼彩陶龙,湖北黄梅焦墩发现的卵石摆塑龙,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小北山出土的陶尊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壳摆塑龙,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陶形壶彩绘龙,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块堆塑龙,山西吉县柿子滩岩画上的鱼尾鹿龙。
对比可见,宁夏岩画龙、六盘山伏羲龙均早于全国其它地区发现的龙形象,不仅时间久远,且数量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