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瑞利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住宁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委员们围绕教育发展提交相关提案,提出“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及其待遇保障”“重视公民教育推动教育回归本质”等建议,为推动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教师待遇保障
“‘十四五’以来,教育部围绕解决‘入园难’问题,加快幼儿园改扩建,努力增加学位供给。先后提出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各类幼儿园依法依规足额足项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要求,从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队伍建设等6个方面,对幼儿园督导评估工作作出全面规定。全国各地学前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普及水平大幅提高。”住宁全国政协委员姚爱兴说,由于西部地区底子薄,学前教育仍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普惠性资源不足。随着新生育政策实施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待遇、稳定幼儿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在相关调研中,姚爱兴委员了解到,按照国家1:9的最低配备标准,我区应配备保教人员28422人,目前已配备26180人,缺口2242人。“主要原因是我区在编教师人数不足。”姚爱兴委员介绍,目前,我区幼儿园教职工在编工作人员2371人,仅占幼儿园教职工总数的6.81%,在全国排名靠后。根据摸底统计数据,聘用专任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3.92万元,最低的红寺堡区仅为2.5万元;保育员年收入为3.1万元,最低的是同心县仅为1.6万元。
姚爱兴委员建议,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幼儿园教师编制配备,配足配齐相关人员,切实增强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归属感,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加大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经费倾斜,研究制定专项彩票公益金等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切实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落实同工同酬。提升合同制职工待遇,建立劳动合同制教职工薪酬管理办法,充分保障劳动合同制教职工工资待遇,逐步缩小与在编教师的待遇差距。
重视公民教育 推动教育回归本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做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协同推进形成良好环境。经过前期调研,住宁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发现,当前的教育模式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还有差距,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评价的现象仍然存在。
“一些家庭存在唯成绩论的教育环境,导致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心理问题频发。学校的评价体系也缺乏科学性,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形压力,社会上各种急功近利的现象,导致一些青年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马秀珍委员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建议以妇联、共青团、社区等为平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服务,提高家庭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建立科学养育观。规范家庭教育内容,由教育部门牵头,妇联等单位参与制定和出台公民素质教育内容教学大纲,为规范家庭教育提供参考和指引,让家长“持证上岗”。还应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准入门槛,引入专家团队,建立权威、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认证机制。
“学校也要发挥好主阵地作用。”马秀珍委员建议,制定教师减负清单,让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潜心育人。改善教育评价体系,坚决摒弃“唯分数”和“唯升学率”的教育评价机制,进一步改善教育理念,加快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学校教育部门容错纠错机制,引导学校和教师科学施教,让学校、教师敢管、愿管、会管、善管,杜绝出现“一个孩子生病让全校孩子吃药”的现象。还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将其中蕴含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融入人才培养和人才素质教育中,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