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才(1909—1975),曾用名孙树德、王文清、陈光华、赵忠国,宁夏中宁县人。1909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工人联合会组织部长,中共唐山煤矿特委书记,上海工人联合会委员长,中共舒无中心县委书记,绥宁工委副书记,三边工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宁夏省委员会常委、宁夏省第二届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甘肃省副省长、甘肃省第三届政协副主席。
坚定不移参加革命
1924 年,孙殿才在恩和高级小学读书时,学校受五四运动的影响, 提倡民主、科学思想,使学生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很多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样,孙殿才年幼时就见识过各种社会不平等现象,对于那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深恶痛绝,内心中有了反抗的种子,就等着一把烈火将他引燃。
有一件发生在他童年的趣事,似乎也预示着他的人生。
当地有一个名叫宋朝堂的孩子,他父亲是商会会长,每天都骑着马在新修的操场上溜达弄得尘土飞扬。同学们只能顶着沙土上操,就连校长都是敢怒不敢言。于是,孙殿才组织了一次“复仇”行动:他联合几名同学,趁着宋朝堂再次闲逛时直接将其拉下马来,并高喊“将宋朝堂赶出去”,宋朝堂本来是很愤怒的,可看到聚集过来怒目圆睁的同学越来越多,也赶紧求饶,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随着年龄增长,孙殿才暗下决心要让同学们一起脱离苦海,并一直等待机会。
1926年9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冯玉祥国民军联军由绥远途经宁夏,入甘援陕,策应北伐。在国民军联军驻宁夏期间,部队中的中共党员深入城乡各地,进行革命宣传活动,中共党员刘屏先等人到中宁县恩和堡发动高级小学师生同封建势力和各种丑恶现象作斗争,孙殿才、王绪祥(张子华)等人积极参加,在斗争中受到锻炼,经刘屏先介绍,孙殿才加入共青团。孙殿才还与张子华、潘钟林等人共同秘密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对外宣称为“读书会”,大家平日凑在一起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使得他们的信仰更加坚定。
1927年春, 孙殿才到兰州共和中学上学。同年秋,又转入甘肃省第五中学读书。当时,中共党员杜仲元在课堂上经常教育学生:“我们青年要时刻追随时代发展的潮流, 将来解决中国的事情, 不是别人而是共产党。青年们需要努力 。”这对孙殿才和一些进步同学影响很大,他们积极接受党的教育,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进步活动。
1930年秋,孙殿才到北平弘达学院读书,通过张子华找到了党组织, 于12月经李进介绍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化名孙树德,任北平西城区宣传委员 ,以学生身份和张子华共同从事学生运动。同年,宁夏旅平学生会为促进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合办了《银光》刊物,孙殿才听说后非常支持,当时这种刊物主要针对的是当地学生、进步士绅等,也确实算宁夏出现较早的进步刊物。
特别是《银光》的第二期中,就直接指出了军阀、官僚压榨宁夏人民的现状,很多读者在阅读后纷纷写信予以支持,可这些进步青年却遭到了反动军阀的打压。国民党宁夏省政府还抄录过一份学生名单,要求北平市政府将他们逮捕,特别是在1933年马鸿逵主政宁夏后,更是明令禁止《银光》在宁夏的发行,《银光》历经了多次改名,一直坚持到1936年,这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正确思想的引导,让孙殿才对世界有了基本的判断,当日寇的铁蹄践踏东北时,孙殿才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参加了抗日同盟军。
当时,宁夏旅平学生会也组织了很多革命活动,特别是同日寇侵略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进行斗争,他们经常在群众聚集的地方散发传单,广泛传播斗争思想。可国民党当局显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孙殿才的好朋友李天才就在从事宣传工作中被捕,敌人对他施以酷刑,逼迫他说出其他共产党员的身份信息,而李天才则表现得相当坚毅,最终惨遭敌人杀害。
孙殿才一直在抵抗侵略的道路上。
当年抗日同盟军在向热河及河北南部进军的过程中就遭遇了国民党万福麟部队的袭击,孙殿才负了伤,不过依旧随军前进,组织给他的任务向来都是从事学生、工人运动,孙殿才始终没有忘记。
由于表现突出,他于1934年被组织调往上海继续投身工人运动,上海纱厂工人抗日罢工运动中就有他的身影,这些也加速推动了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
“上海事变”发生时,孙殿才也在上海,积极推动工厂工人对敌斗争,还跟随别动队成员配合武汉外围保卫战,那是一段长达半年的战斗。
投身宁夏解放事业
多年的磨砺,让孙殿才成为了一位优秀的革命者。
在刘少奇的介绍下,孙殿才于1941年来到延安的党校学习,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堂弟孙殿举、儿子孙福善等都参加了统战工作;在孙殿才等人的影响下,家乡又有十多人投身革命运动。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宁夏旅平学生会后来再度组织起来,为了抗日,大家始终保持着心往一处想。
革命的路程是极为曲折的,也是很有可能遇到风险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单方面撕毁了“双十协定”,蒋介石考虑到延安是中共的中心,于是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宁夏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这里盘踞多年的马鸿逵也行动起来,以一种极为狠毒的方式面对共产党员。
孙殿才在如此情况下毅然带领宁夏工委机关及部分部队抵抗马鸿逵进犯,可马鸿逵人多势众,在定边失守后,孙殿才的母亲及其他亲属共计十余人都被军阀逮捕了,并且全部被囚禁在宁夏银川。
不难想象,当时的孙殿才心情有多么悲痛,可他依旧在担任工委副书记期间组建了回民游击队、回汉支队等地方武装部队,这些部队在孙殿才的指挥下骁勇善战,实现了打击反动武装、牵制敌人的目的。
1947年5月,西北野战军攻克了环县,孙殿才也见到了彭德怀,当时回汉支队被编入宁夏人民解放军,孙殿才被任命为司令员,这也体现出组织对他领导才能的重视。
最令孙殿才激动的瞬间,莫过于宁夏解放。
1949年,对于中华大地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当时的蒋介石仍然不愿接受失败的现状,妄图依靠盘踞在陕甘宁一带的马步芳、马鸿逵、胡宗南等部固守西北,达到“连接西南,卷土重来”的目的。
可随着西安的解放,胡宗南也像一只惊弓之鸟,完全没了当初进攻延安的狂妄。扶眉战役使得胡宗南4个主力军被吃,他也不得不将其余的部队撤到川北和汉中一带,宝鸡只留下了一个兵团。
解放军的士气高涨,直指甘肃、青海与宁夏,而毛主席也制定了“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总体政策,并布局了傅作义等人去做“二马”工作。经过了陇东千里追击、兰州战役后,当年9月2日,解放军打响了解放宁夏的第一枪。宁夏解放总体耗费了21天,歼敌3.3万;9月26日十九兵团的入城仪式举行时,银川各界各族人士自发前来、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欢呼着宁夏获得新生。孙殿才的家人也被解救了出来,对于当时的孙殿才而言,一切都充满了幸运。
即便蒙冤 依旧识大体
在宁夏奋斗多年,孙殿才对于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宁夏解放时,他跟着十九兵团一起进驻银川。因此,在宁夏省人民政府成立后,他也出任了副省长与西北军政委会委员。
在职的那段日子里,孙殿才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农村深入调查,对于民众的诉求与生活情况了如指掌。
银川、吴忠地区经常能看到孙殿才的身影,在了解到情况后,孙殿才也总能根据百姓的实际需要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他也是大家公认的一位好干部。
1956年,孙殿才发现农民饲养的羊入社价格太低,自己留下的数量却不多,于是便在省委会上提出建议:农民有300只以下数量的羊留下百分之五给饲养,若是超过300只以上的则留下百分之十,家里只有几十只的就不用入社了。而且,就连山羊、绵羊的价格孙殿才都考虑到,并且提议价格远高于当地实际折价。
在农业方面,由于甘肃省委想要在银川推广棉花种植,可在具体操作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孙殿才也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汇报。
1957年,很多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了,孙殿才是了解农民的,也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他立即向省委提出了修改意见,想要纠正不好的倾向。
那些日子,恰好是关于宁夏建立自治区的时候。
由于在1953年的人口普查中,宁夏回族人口就有350多万了,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数量中位居第三,可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多、在全国影响大的地区却没有省一级自治地方,这是与其在祖国大家庭地位不相匹配的。
中央也正式提出过“在甘肃东北部建立省级回族自治区”的倡议,还指示了有关方面认真酝酿。
因此,1957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会就建立回族自治区的问题接连3次召开了扩大会议,周总理参与第一次的讨论,他明确提出:“回族人口有三百多万,是我国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需要有相应匹配的政策。”
在宁夏,孙殿才也就此事与其他同志讨论着,讨论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分歧。1958年,孙殿才被错误划分,并受到了错误处理,被调任到甘肃一处水利工程指挥部担任处长。
一直到1961年,中央派出的干部来到甘肃调查,称赞他为“敢于实事求是,坚持说真话的好同志。”
两年后,中央决定撤销对孙殿才的错误处理,并为其恢复名誉,就这样,孙殿才担任了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1975年,孙殿才由于病重离开了人世,享年67岁;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改变初心。
(据宁夏党史学习教育网、银川党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