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记者走进人才市场,面对面倾听求职者的声音。
在银川市人力资源市场内,37岁的杨玲在工作人员协助下完善简历。杨玲从事文化传媒工作十多年,春节过后,她走上了“再就业”之路。“本想着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为自己有优势,没想到还是越不过年龄这道‘坎’。”杨玲说。很多单位直接写明“限35岁以下”,还有些单位面试聊得挺好,一问年龄就“秒拒”。她希望,能有更多保障就业的声音出现在全国两会上,帮助求职者破除职场年龄歧视,更好地激活就业活力。
春节过后,宁夏知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人力主管潘龙奔波各地参加了10余场招聘会,努力为公司节后招工储备人才。“35岁以上的求职者,有的是想在行业中寻求更大突破,有的是尝试新的职业方向、变换职业赛道,
有的是无奈失业后寻求再就业,有的是在生育后回归就业市场……”潘龙坦言,“35岁门槛”让他们丧失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求职者的职业技能更加成熟、经验更加丰富,职业稳定性也更强。
如何破除“大龄就业偏见”,让求职者安其事、乐其业?潘龙呼吁,应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转变用人单位观念,拓宽劳动者职业发展渠道,让求职者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帮助他们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激发出整个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张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