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支队的司令员。
苦难少年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贫苦农民家庭。全家十三口人,靠租种别人的几亩薄地,维持生活。
马本斋的母亲,心地善良,常给孩子们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的故事。母亲的言传身教,对马本斋的幼小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
马本斋10岁时,母亲送他到本村私塾读书,学名马守清。后因家境日艰,只念了三年便中途退学。
1919年,家乡遭大旱,为了生存,17岁的马本斋随父亲马永长外出做工,踏上了走西口的路,去谋求生计。起初,父子二人在张家口一带以炸油条为生。后来,又辗转来到内蒙古给人放马。
贩马贩马,四海为家。这期间,他奔走于大草原和京、津、冀、鲁之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五四”运动时期风起云涌的学潮、工潮,使出身农家的马本斋耳目一新。
从军之路
1921年冬天,19岁的马本斋经朋友介绍,加入东北军张宗昌的部队。入伍第一天,马本斋领到一支六五式步枪。他琢磨射击要领,爬冰卧雪,一练就是几个钟头。枪法越练越准。当时,军中多是目不识丁的文盲。马本斋粗通文墨。半年后,被提升为班长。不久,又被提升为排长。
1922年,马本斋被选送到“东北讲武堂”学习。在那里,他受接受了残酷的军事训练,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军事知识。毕业后,逐级升至团长,深得上司赏识。在旧军队中,他洁身自好,治军严明,立下了“救国家,救人民,不怕死,不爱钱”的誓言。“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马本斋毅然弃官返乡。
由于马本斋经历多、见识广、为人慷慨,小青年们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良师益友,都乐于和他接近。马本斋很快就成了全村青年的核心人物。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东辛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马本斋毅然在家乡组建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抗日。马本斋拉起队伍的消息迅速传开,当地一些反动武装团体纷纷向他封官许愿,企图拉他入伙以扩充自己的势力。但马本斋心里想的是抗日,是保卫家乡国土,保卫父老乡亲,根本不为利诱所动。他对大家说:“要为当官发财,那我就不回来了。不抗日,不救国,给我再大的官我也不去!”
奔向光明
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河北游击军攻克河间县城,在周围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马本斋意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才是真正抗日救国队伍。他派人到河间城里与共产党联系,取得了共产党的信任。同年3月,马本斋率领抗日义勇队到河间与回民教导队合编,并任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队长。同年6月,根据冀中军区指示,人民自卫军回民教导队与河北游击队回民教导队在河间县城合编,成立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同年8月,回民教导总队奉命到河间县沙河桥整训。不久,军区派丁铁石任回民教导总队政治主任。
马本斋虽然是旧军人出身,但他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对中国共产党认识越来越深刻,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心甘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1938年10月,经丁铁石、锄奸科长刘世昌介绍,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0月以后,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在反“扫荡”斗争中,马本斋率领冀中回民教导总队遵照军区指示,在河间、青县、沧县一带活动。1939年3月,配合八路军一二〇师独立一支队,在交河县大小徘徊村歼灭了国民党华北六路军近千人。之后又在无极县境内进行了多次战斗,打出了军威,扩大了影响,锻炼并壮大了队伍。
1939年7月,根据冀中军区指示,回民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9月,冀中军区调郭陆顺任回民支队政委。为进一步加强政治工作和党的领导,马本斋、郭陆顺等对干部战士进行了系统的政治军事训练,指战员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大为提高,成为冀中平原上的一支野战部队。
1940年初,冀中斗争形势日趋严峻。为了保卫发展深(县)南(部)抗日根据地,马本斋奉军区命令率领回民支队到这个地区开展对敌斗争。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支持下,先后在南花盆、张骞寺等地连续作战30余次,打开了深南地区对敌斗争的局面,提高了回民支队的声誉,鼓舞了深南群众的抗战热情。1940年10月,冀中军区第三次政治工作会议奖给回民支队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给予回民支队高度评价,1940年亲笔题字,称其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母子英雄
1941年7月,马本斋运用游击战,对盘踞在河间县城一带的日寇实施严厉打击,日寇缩在据点里不敢出来,队长山本还给周围据点下了道命令:“百人以下的队伍,不准走出据点大门。”日本侵略军为消灭回民支队,于1941年8月27日,日本侵略军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逼降素有孝子之名的马本斋。同时,以马母为诱饵,诱使马本斋率部来救,以乘机消灭回民支队。
日本侵略军用种种手段,逼迫马母给马本斋写劝降信。但是,深明大义的马母宁死不屈、义正词严地拒绝敌人:“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马母绝食7天,以身殉国,时年68岁。回民支队指战员纷纷请战,要为马母报仇。马本斋沉痛地写下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威震山东 不幸离世
1942年,冀中抗日环境急剧恶化。从春季开始,日伪军频繁在回民支队活动的建国、交河、献县一带“清乡”“扫荡”,给回民支队造成很大的困难。马本斋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率领队伍打伏击,袭据点,英勇奋战。5月1日,日军集中5万步兵,800辆汽车及部分坦克和骑兵,在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对冀中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为了减轻日伪军对我中心区的压力,回民支队奉命打泊镇,袭交河,转移视线。尔后戳破铁壁合围的口袋阵,跳出日伪军的包围圈,胜利转移到冀鲁边区。
1942年9月,回民支队奉命开赴鲁西北,并于10月到达目的地。部队到鲁西北后,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从此,回民支队作为第三军分区的主力部队,打据点,斗汉奸,广泛开展借粮斗争,担负起了保卫、巩固和发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艰巨任务。由于八路军主力部队转战外地,日伪军趁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抗日斗争形势十分严峻。马本斋选择威胁最大的日伪军,各个进行击破。盘踞在鲁西北地区的齐子修部,明里是国民党保安旅,暗里是日伪治安军,马本斋带领回民支队和军分区基干团对其进行了狠狠打击,极大地震慑了日本侵略军。
1944年2月1日,回民支队在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的率领下,赴延安执行保卫延安的任务。马本斋因患急性肺炎未能随军出发。出发前,他抱病为部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2月7日,病逝于河南濮阳县小屯村军区后方医院,时年41岁。
1944年3月17日,延安各界代表举行追悼大会,吴玉章、林伯渠、叶剑英参加了大会,许多中央领导同志都送了挽词。毛泽东的挽词是“马本斋同志不死”;朱德的挽词是“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周恩来的挽词是“民族英雄,吾党战士”。
(据《中国民族报》、河北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