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莲花池是宁夏隆德县一个颇有历史韵味的自然景观,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据《康熙隆德县志》“河渠”条记载:“莲花池,县东一里,山下石中涌水为一方,流出又为一园。池上建龙王庙,又名龙王池。土寒不生莲花,不知因何得名。”可以看出,清代以前的莲花池离县城不远,石中涌出一方泉水,形成一园。池子上面建有一个龙王庙,其实就是一个水神庙。隆德这个地方四季阴冷,不适宜莲花生长,不知何故起名莲花池,可能古时候这地方温暖,植有莲花,随着气候变化逐渐变冷莲花也就不适合生长了。表明莲花池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末新修的《隆德县志》在“文物史迹·庙宇寺观”条下记载:“龙王祠,祠下有泉名莲花池。旧志载‘池约十亩许,深七八尺。距城东里许,上有龙神祠。’旧为隆德八景之一。原池周遍植杨柳,绿荫倒垂,佳景诱人。旧志有诗赞曰:十亩回塘一鉴开,骚人乘夜步东台。树梢明月挂池底,满眼清光溯水来。池水清冽醇香,属优质矿泉水。上世纪80年代初城关镇曾于此建酒厂。为隆德县中学师生饮用水源。”新的县志引经据典(旧县志是指民国时重修的《隆德县志》)结合现状说得比较清楚,同时还把清时的八景诗之一《莲池映月》也作了记录。表明这里在古代是一处名胜之地,而且水质优良,不仅边上建有酒厂,还是中学师生饮用的水源,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也有人认为,“莲池”的得名是因为在池的东面有座山原叫莲花原,与之关联,故得此名。翻阅新修《隆德县志》记载境内山峰共有92座,没有一座叫莲花原的。《莲池映月》的作者不知是谁,但这首诗是专门描写“八景”的诗作却毫无疑义。诗的起句化用了南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成句,只不过从“半亩”扩展到了“十亩”。诗人乘着月夜来到了池边的东台之上,看到挂在柳梢的明月映照在池底,满眼清光逆水而来,景色十分迷人。把莲池映月的夜景描写得惟妙惟肖。
其实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河南兰阳(今兰考)人李若素在担任隆德县令时就写有一首赞美莲花池的诗《莲花池诗》:
涓涓河水自源头,如鉴池开景最幽。
今古有情常碧绕,方园无日不清流。
莲花旧地香名在,杨柳新阴遗爱留。
几度凭栏堪纵眺,四山佳气望中秋。
这首诗录在《康熙隆德县志》“河渠”条目。诗应该写于中秋之时,诗人游览到此处,凭栏远眺,山气清爽,便对莲花池的美景作了一番吟诵。水流涓涓,池塘幽静;碧水常绕,日日清流;“莲花旧地”,“杨柳新阴”。真个是引人入胜,美不胜收。这是一首纯粹写景的抒情诗。莲花池再早未见有记载,但至少在明万历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堪称是一方“古莲池”。
莲花池诗,清代康熙年间任隆德知县的常星景也写有一首五言律诗《莲花池诗》:
莲香何代歇,寂历只双池。
藻影寒浮面,柳丝弱作眉。
登临容率尔,觞咏未参差。
雅志癖泉石,一官觉此宜。
这首诗选自民国时陈国栋等人重修的《隆德县志》“古迹”。常星景是清代山西翼城县人,举人。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任隆德知县,后升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司员外郎。他在康熙年间曾主持修纂了《隆德县志》,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地方志资料。常星景的诗作除了对莲花池的赞美外,还寄托了自己的艳羡之情。诗的大致内容是:作者也不知道莲花是什么时候没有了的,只留下了两个寂静的池子;水藻的影子浮在水面,柔弱的柳丝垂下来如同池塘的眉毛;登临此处感到很茫然,饮酒赋诗的句子也不够齐整;平素的志趣就是嗜好流泉上的石头,虽然有官职在身,但这里更适合于作者本人。一种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闲适。宁夏文史馆编辑的《宁夏历代诗词集》第四卷收录有常星景的这首《莲花池诗》,注明出处是选自《康熙隆德县志》“河渠”。但在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莲花池,又名九龙莲花池,俗称北联灵湫,在宁夏隆德县城东北40里,故称北联池。”接着又进一步说道:“山有九峰团绕,山中间池水潋滟,周围三里,深不可测。”这显然是把“莲花池”与“北联池”混同为一个池子。前者在城东里许,后者距县城40里地,根本不是同一个地方。况且在民国重修的《隆德县志》“古迹”中在介绍“莲花池”后附了常星景的《莲花池诗》,紧接着又介绍了“北乱池”即北联池,之后也附有常星景的一首五言灵湫诗。只要仔细查阅这些地方史料,就不会出现这种谬误。
进入新的世纪,莲花池的命运又是如何呢,经向隆德当地人了解,结果却使人深感遗憾。原来莲花池是一块“风水宝地”,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房地产开发商瞅准商机,经过一番操作,便砍树填池,修建起了商住楼,莲花池昔日的风貌也就荡然无存了。数百年来积聚的池水风韵现已“浓缩”成了4米见方的一个小池子,池口只建有一个龙头管口的小水亭,流出的水虽说依然清香甘冽,县城的居民们至今仍在争相汲用,但其中的真正滋味又有几人能够解得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