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婵莉) 1月19日,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依托“i银川”平台上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提供全流程、全方位诉求处置服务,在原有线下“办不成事”窗口的基础上,打造涵盖银川市民大厅、市直单位、县(市)区政务服务大厅的一体化、全天候收集平台,进一步畅通企业和办事群众反映问题渠道。
“办不成事”掌上反映窗口打破传统12345受理—转办模式,建立一体运行、接诉即办的诉求处置模式,统筹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公积金等群众关注度较高、诉求反映集中的事项,明确办事主体、办理流程、办理规则和监督问效等制度,建立“发现受理—精准推送—协同办理—跟踪督办—评价改进—监督整改”全链条闭环工作机制。
企业、群众可随时通过微信扫描“办不成事”二维码或通过银川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i银川”App、微信小程序等多种渠道,上传图片、音视频对“办不成事”问题进行精准描述。设置直接转办功能,对不属于本部门处理的诉求,相关部门负责人可转办至责任部门,并限制诉求转办次数,规避推诿扯皮情况,对确需二次转办的事项,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及时介入,跟踪处置,对企业群众诉求“全程跟踪、一盯到底”。
目前,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统筹36个部门(单位)、6个县(市)区,线上线下联动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分级赋权、分派账号,设置专人负责接收,群众诉求可直达相关责任主体,归集整理线下窗口、12345投诉热线、投诉处置中心等日常处理较多的咨询电话打不通、超出承诺时间办结等15类问题,做到“简单问题即时办、一般问题限时办、复杂问题研究办”。各责任部门在接诉后3个工作日内限期答复,后台效能监管平台实时敦促答复。
“‘办不成事’掌上反映窗口充分利用智慧化数据分析手段,在后台效能监管平台实时统计分析诉求受理数据,即时形成统计结果后,精准锚定被反馈问题最多的部门、问题集中的类型等,靶向施策,破解难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对集中反映较多的问题‘对症下药’,实现供给侧优化与用户端需求的统一,真正做到‘解决一个、消除一批’。”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