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自治区政协委员聚焦耕地保护事业共谋发展之策

本报记者 单 瑞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如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自治区政协委员蔡进军、张杰、闫亚美、刘生珍将目光聚焦耕地保护事业,围绕加强耕地盐碱化综合利用、推动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等方面共谋发展之策。

系统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

土壤盐渍化是农业发展面临的强大阻力。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区盐渍化耕地面积248.7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3.7%,主要分布在引黄灌区。

“耕地盐碱化主要受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埋深浅等因素影响。”自治区政协委员蔡进军结合我区耕地盐碱化防治与综合利用现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区级层面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宁夏盐碱地专项规划及实施意见,明确全区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思路目标、布局进度和任务举措。加强农业、林业、水利部门合作,统筹规划,加强盐碱地治理的体制保障,引导企业、农民有序开发利用盐碱地,减少盐碱地改良的盲目性。

“我区盐碱地改良应强化科技资源整合,推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创制、模式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在蔡进军委员看来,还要搭建集科技创新、科企对接等于一体的开放型创新平台集群,打造成自治区盐碱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实现实物共享、服务共享和信息共享。

在强化科技创新和抓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自治区政协委员闫亚美建议,开展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区域耕地次生盐渍化发生与发展趋势预测、预警和风险评估研究,以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节水高效治理等“卡脖子”技术为目标,构建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盐碱土壤健康培育和生态修复技术模式。

持续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

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自治区政协委员张杰将目光聚焦于此。

“我区耕地用养结合不够紧密,‘重用轻养、只用不养’问题突出,耕地土壤和农田生态功能退化,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没有真正转到数量质量并重上来。”张杰委员说,当前农田建设标准不高,耕地中坡耕地占比大,部分梯田建设年代较长。高效节水灌溉覆盖面较低,农田水利设施建管脱节、重建轻管,大多数耕地“靠天吃饭”,防旱抗灾能力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张杰委员建议,自治区制定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坚持化肥减量与增效并重,加快推进施肥方式转变,鼓励种植绿肥作物,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开展退化耕地治理,对已建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提升,改善农田配套设施,发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切实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在加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方面,张杰委员建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加大对县(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回头看”和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技术培训,提高县(区)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层层督促落实

耕地保护责任制

在开展相关调研后,自治区政协委员刘生珍表示,我区部分地区耕地保护意识淡薄,土地管理工作还任重道远。

刘生珍委员呼吁,我区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切实按照耕地保护“六严禁”、永久基本农田“五不准”要求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巡查制度》等“十项制度”,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履职尽责,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责任机制,确保耕地保护目标全面落实。

在强化执法队伍,提升监管效能方面,刘生珍委员建议,通过公开招考、人员调整等多种方式,补充壮大自然资源和乡镇执法队伍,采取法律专家授课、互动交流、执法人员讲法、开展线上培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和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知法、懂法的乡镇专业执法队伍。前移耕地保护监管关口,推动触角向一线延伸,有效发挥田长作用,不断健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体系,把耕地保护和监管落到实处。

--> 2024-01-22 ​——自治区政协委员聚焦耕地保护事业共谋发展之策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70413.html 1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