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以红城子为地名的,在宁夏南部有两处,一是固原市西吉县什字乡保卫村有一古城遗址名红城子,年代不详,因城墙为红黏土所筑而得名。二是中卫市海原县三河镇(原名黑城镇)有一个村名叫红城子,村内有一城堡,也是红土筑墙。异村同名,但后者却颇有一段历史。《清一统志·平凉府二》记载:红城子“在固原州北七十里。亦谓之黑城子。明成化初,官兵讨满四,屯兵于此”。《宣统固原州志》地舆志“古迹”亦云:“红城子,按城在州西北一百里。或云即黑城镇。明成化中讨满四,为进兵之要隘。今为州境巨镇。”《民国固原县志》建置志“城驿”条的表述是:“红城子,在县北100里,一名‘红德城’亦曰‘黑城子’。”从地方志书中可以看出,‘黑城子’所在之地前身叫作红城子。明成化十三年(1477),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奏设黑水苑,或称其为黑水口城。这里不仅是牧养军马之地,也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防御通道。黑水苑城是修建于宋代的一座旧城,明代复修拓筑后重新利用。至此黑城子逐渐取代红城子成为一个中心市镇。黑城之名缘于境内有一条河流苋麻河,水质呈黑色,因此得名黑城。民国时设黑城镇,隶属固原县。2008年2月1日从固原市原州区划归中卫市海原县管辖,2009年更名为三河镇,黑城这一颇有韵味而悠久的地名从此消隐于历史之中。
《万历固原州志》下卷“文艺志·诗”刊有一首郜光先的七言律诗,诗题中有“红德城”,诗句中有“古萧关”,这可能是入选《万历固原州志》的主要因素。《民国固原县志》卷之十艺文志“诗词”亦有载录。郜光先是山西长治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后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郜光先诗的全篇是《早发三山经饶阳抵红德城》:
楼头鼓角动鸡声,早梦惊回戒夙征。
月挂旌旗频闪烁,烟笼灯火半昏明。
扶桑日旭三山晓,饶水冰凝一线横。
古戍萧关何处是,仆夫遥指在红城。
宁夏文史研究馆编辑的《宁夏历代诗词集》在选录时重点对该诗题目作了说明。认为“三山,传说中的‘三山’即海上的‘三神山’,因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随后又引经据典对古代“三神山”以及对五岳之外的新三山进行了引述和解释。对“饶阳”的说明是:“饶阳,红德城,即红城,亦名红城子、红儿城,分上红城和下红城,两城相近,有二泉水流经,故又名上红城水、下红城水,今名为上垣、下垣。址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和下马关镇之间。皆为西夏古城。”对“三山”的解释离题万里且不说,对“饶阳”的解读更是自相矛盾,饶阳怎么能是红德城,诗题写得很清楚,是要经过饶阳去往红德城。而位于同心县下马关镇上垣村、下垣村曾叫作红城水,汉武帝时在此设置三水县,后称红城水古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以安乐州改置威州,治所就在红城水古城。2005年9月15日,红城水古城址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它也不是什么西夏古城。当然最重要的是红城水古城从未听说过叫“红德城”。其实郜光先的诗并没有解释得这么复杂,只要了解它的历史地理背景就很好理解了。“三山”指的是三山堡, 在今定边县西南45公里处。北宋时称三山儿,属盐州。明成化十一年(1475)巡抚余子俊督修堡城。《延绥镇志》载:“三山堡,东至石涝池堡六十里,西至花马池(即今宁夏盐池县)一百五十里,南至饶阳水堡七十里,北至定边营九十里。”郜光先巡视边防早晨从三山堡出发经饶阳要去的目的地是红德城。“扶桑日旭三山晓,饶水冰凝一线横。”扶桑代指太阳升起的地方,三山堡天亮日升,郜光先一行就早早出发了,快到饶阳时就远远看见了凝冰的十字河,即“饶水”如一条线一样横在眼前。饶阳也称饶阳堡,故址在今陕西定边县南65公里处的姬原乡辽阳村。北宋于此设置饶阳水堡,属盐州,后废。明成化十三年(1477)改为饶阳堡,属庆阳府,十五年改属延绥镇。《延绥镇志》载:“饶阳堡,东至沙家掌五十里,西至宁夏蒙城(萌城)一百二十里,南至洪德城九十里,北至三山堡四十里,宋夏州地。”明嘉靖时任甘肃巡按御史的张雨所撰《边政考·要害》记载:饶阳水堡“设在腹里,东抵三山堡,西南抵固原红德城,北抵定边营,有‘大边’可倚,唯聚粮饷以备本镇并邻镇固原、花马池(宁夏后卫)往来主客兵马支用。”据此可知,经饶阳堡西南可抵固原红德城(即红城子)。红城子处在汉代萧关古道上,所以诗的最后发出了“古戍萧关何处是,仆夫遥指在红城”的问答句。汉代将士戍守的古萧关在哪里呢,手下的人告诉郜光先说在红城子。古萧关并不是实指,而只是指红城子所在区域的某个地理方位,这也是诗中常常用到的意象。当时在宁夏境内的灵州也有一个叫红城子的军堡,但那里也未曾称过“红德城”,更没有“古萧关”,自然不是郜光先要去的地方。环县倒是有一个明代的军事重地“洪德城”,曾是秦萧关故道第三道关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距离饶阳堡也不是很远,但诗中写的是“红城”而非“洪德城”,这个洪德城只在清代时被称为“红德城”,民国至今又恢复为洪德城。所以郜光先此行的目的地只能是当时的“固原红德城”,就是红城子。明中期虽然设立了黑水苑,但红城子依然存在,至今还是当地一个村的名字。
到了清代有一位诗人徐承颐写有一首《过黑城白骨塔》的诗:
巍然一塔峙平原,碧草离离长墓门。
痛哭西征诸将士,至今犹作未归魂。
这首诗选自《宣统固原州志》卷八“艺文志”。徐承颐是清光绪年间人,其余不详。白骨塔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起源于唐代,流行于宋、元、明、清等时期。白骨塔最初是为了纪念死者而建造的,通常用于存放死者的遗骨。因此,白骨塔的建造与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密切相关。黑城白骨塔主要安放的是清末同治年间西北战事中所死亡的官兵,现在塔早已不存,但也反映了一段发生在黑城的“惨烈”历史。
红城子与黑城子曾经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个历史地名,兴衰沉浮,有多少烟雨风尘起落其间,又有多少人现在还记得。如今的红城子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子,已废弃数百年的城堡依稀可辨,但始终是沉寂的,而黑城子在经历了数百年的荣耀之后却被“三河”之名代替了,原因据说是“黑”字不太吉祥。